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學會自救,災後急需的社會行動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07: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社論

  雨災後關於逃生常識的討論,讓人驚覺公眾于某些領域的求生技能竟如此匱乏。我們需要一場提升公民自救意識和能力的全社會都參與的行動。

  7月21日晚,因暴雨天氣,廣渠門橋下一名男子被困在浸滿水的越野車內喪生。悲劇發生後,民眾唏噓之餘,也不禁會想:如果不幸遇到類似困境,用什麼樣的自救手段才能逃出生天?

  絕境中如何自救,成了這幾天網民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新京報記者實驗發現,在用全力的情況下,男性也無法用頭枕擊破車窗,而鐵錘、拖車鉤等堅硬、重、易甩擊的工具,可以將車窗砸破;車玻璃四角比玻璃中心更易擊碎。對此,網上有了不同聲音,稱用頭枕下的鋼管“撬開”而不是“砸開”車玻璃可以逃生。正是這場逃生常識上的討論,才讓人驚覺公眾于某些領域的求生技能,竟然如此匱乏。

  在這個風險社會,火災、暴雨、地陷、海嘯……一切看似不可能的社會風險都有成真的可能,那麼,我們的自救能力都準備好了嗎?這個問題其實還可以化為更具體的追問:私家車常備安全錘了嗎?公交車上的安全錘都還健在嗎?公共場所的應急設備都會用嗎?……

  不得不承認,很多人對自救知識缺乏重視,所受的急救培訓也很匱乏。以至於廈門大學近日稱將“開設爬樹課”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廈大校長希望借鑒美國部分大學開設爬樹課的經驗,教會學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

  大學開“爬樹課”,聽起來有些荒誕,但如果看看暴雨中市民求生技能之孱弱,也許晚來的這一課就顯得有些悲壯而嚴肅。不可否認,中國的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很少關注生存技能,這不僅暴露在極端天氣中,日常也屢屢有悲劇印證——夏天溺亡的兒童,火災中施救不當而亡故的成人等,一再證明自救知識的“缺課”,有時需要以生命為代價補上。

  《人民日報》昨日報道了香港人對極端天氣的應對預案。除了港府在城市的硬體建設上顯得甚為小心謹慎之外,香港人更重視對意外災害的防患于未然。譬如香港夏季熱帶氣旋頻繁,“出門查天氣”是多數香港人的習慣,很多年輕人都會利用智慧手機“出門先看天”,遇到極端天氣儘量少出門;不僅市民習慣於將氣象資訊當回事,香港的公司一般也會在天文臺宣佈懸挂8號風球前兩個小時讓員工下班,確保住得遠的員工可以在風球到來前順利到家。

  遇到極端天氣儘量少出門,這聽起來很簡單的習慣,其實也是“自救意識”的一部分。這種意識和如何破窗逃生一樣,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乃至政府全方位的培訓。有了應急避險能力教育,再加之慎之又慎的防範災害意識,在突發事件中,最寶貴的“第一時間”才會有更多的生機與轉機。

  這場暴雨後,我們期待城市的排水等基礎設施能有所改進——與此同時,我們需要一場提升公民自救意識和能力的全社會都參與的行動。某種意義上説,提升公民自救能力,也是雨災留下的寶貴遺産。從車內放一把觸手可及的安全錘開始、從出門關心極端天氣開始,共同守護生命的美麗與不易。

  相關報道見A05-A20版

  (來源:新京報)

熱詞:

  • 自救意識
  • 極端天氣
  • 社會行動
  • 社會風險
  • 人民日報
  • 缺課
  • 爬樹
  • 出門
  • 第一時間
  • 車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