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華西都市報:災害無常 "短信預警"不應成短板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06: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場61年未遇的暴雨來襲,讓北京深受澇災。“弱不禁雨”,映照出城市排水設施的滯後、緊急救援的欠缺。試想一下,假若市民們在暴雨來之前,就能收到溫馨提示:“暴雨將至,最好別出門”,是否能避免某些損失呢?

  7月22日,北京氣象局表示,手機給市民發送預警信息尚有技術障礙,稱北京人口特別集中,發送短信的基站卻十分有限,“如果接收到短信時災害天氣已經結束,預警也沒有意義了”。

  對此説法,23日,北京三大電信營運商紛紛回應稱,全網發送短信沒有技術障礙。北京移動稱此前與市政府合作多次,北京氣象局並未和其有合作。

  當“技術障礙説”邂逅了三大運營商的澄清,結局難免尷尬:“短信語境不可行”,或許到頭來,被證明是一面之詞,可信度存疑。你想想,既然垃圾短信能群發,發個緊急預報短信,果真就這麼難?在這種類比推演下,公眾的疑竇,難免在“不可為”還是“不願為”上兜圈。

  按理説,為防禦天災,公共預防機制當做好“最壞預設”。不幸的是,暴雨突襲,暴露出公共治理中的瘡痍。儘管噴涌的“暴雨微博”,現實裏的相互攙扶,拼接成了愛心地圖,人們跟受災民眾成了命運共同體,可感動歸感動,暴雨“檢舉”的機制性漏洞,不可不修復。

  災害預警,是對氣象等災害的前瞻性防禦。儘管許多災害,後果不可控,可緊急性的告知、提示,至少能讓民眾做臨時準備,規避倉促應對,也減少損失。地震來前,“10秒語境”機制便是一種應急性的補救。在災害頻發的時下,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不可或缺。

  在信息平臺漸次完善的當下,信息化預警,已成為防禦天災的必要措施。可在這場雨災中,關鍵時刻,作為傳播面最廣的預警方式──短信預警卻卡殼了。據了解,北京氣象局除了通過網絡、電視、廣播、聲訊電話等方式發佈了暴雨、雷電和地質災害預警外,僅向140多萬人次發佈了手機短信預警。逼仄的覆蓋面,顯然不盡如人意,也削弱了防災效果。

  北京氣象局將此歸結為“技術障礙”,可技術壁壘,就這麼難以攻克?而幾大電信運營商的回應,似乎證偽了“技術障礙”。基於此,公眾不免會心生猜疑:“技術障礙”,莫非又只是責任回避的幌子?至於“障礙”究竟是什麼,對專業人士來説,辨識恐怕並無難度。

  建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本就需要技術托底。跟電信運營商合作,讓“短信語境”發揮效用,絕非多此一舉。可北京氣象局和運營商的“未有合作”,卻讓人憂心。災害預警,跟短信告知的脫節,勢必降低了民眾的禦災信心和自救準備。

  災害無常,“短信預警”不應成短板。未雨綢繆,雨來時才不致亂了方寸。在完善的預警措施下,民眾才能以瞬時的喘息,來消減災害突襲時的倉促無力;而防災的斷鏈,也能補上至關重要的一環。當然,其前提是,“防患于未然”已內化為涉事部門的責任堅守。(佘宗明)

熱詞:

  • 短板
  • 暴雨
  • 短信告知
  • 災害天氣
  • 災害頻發
  • 技術障礙
  • 無常
  • 預警機制
  • 檢舉
  • 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