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豫劇的生命在民間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05: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河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年輕人也愛看豫劇

  7月20日晚上7點半,天剛剛擦黑。中牟縣縣城新世紀廣場,已經有很多縣城的人和附近村子裏的農民搬著小凳子,等在那裏了。

  “今天是週五,晚上廣場上有大戲。”一位村民説。

  開著機動三輪車、帶著老伴和孫女從劉集鄉趕來的村民馬記標説:“我們村離這兒有十幾公里,每個週五晚上我都會過來聽戲。”

  “每個週五、週六晚上都有1萬多人來看戲。週末看戲,已經成了中牟人的習慣。”中牟縣文化局負責人説。

  他説,現在來看戲的不光是老年人,很多年輕人和小孩子都來看戲。

  今年剛滿30歲的霍軍香家住中牟城關鎮,每個週末都來看戲。她説:“以前不喜歡看豫劇,來現場聽了幾次卻上癮了,這比在電視上看戲帶勁兒多了。看一些傳統劇目,還能學到很多歷史知識。”

  霍軍香説,她每次看戲都帶著6歲的女兒。“現在女兒有事兒沒事兒也愛哼上幾句,還真有點那個味兒。”

  看戲看多了,觀眾們有時也想登臺唱兩段,過過癮。

  “為滿足觀眾需求,週五晚上是中牟縣豫劇團的‘送戲下鄉’,週六晚上是‘戲迷擂臺賽’。戲迷擂臺賽每場會根據評委打分和觀眾打分決出一名擂主,每名擂主獎勵2000元。”中牟縣文化局負責人説。

  他介紹,參加戲迷擂臺賽的選手中,年齡最大的80歲,年齡最小的僅9歲。

  政府支持,劇團觀眾都受益

  當天晚上演的是《穆桂英挂帥》。天太熱,厚厚的戲服穿在身上,二三十個滿頭大汗的演員演得很賣力。

  “就是天再熱,心裏也是高興的。週五晚上能固定來演戲,我們劇團的人覺得心裏有了底兒。”穆桂英的扮演者王玲説。

  中牟縣豫劇團團長張喜亮説,中牟的廣場文化活動已被列入縣政府的“十件實事”,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也挽救了一個縣豫劇團。

  他説,縣豫劇團曾經發不下工資,瀕臨關門。如今,縣政府搭臺讓劇團演員唱戲,每場戲政府出資1萬元,大家既有了舞臺,又有了收入,越唱越有勁兒。

  省豫劇三團團長汪荃珍説,政府出資做了一件“一舉兩得”的好事——“送戲下鄉”既為劇團搭建了一個舞臺,也讓群眾近距離接觸了豫劇,培養了豫劇觀眾,挖掘了豫劇苗子。

  豫劇應該走入基層

  豫劇在中牟中受到歡迎不是偶然現象。省群藝館副館長、原省豫劇一團團長李道暢説,豫劇的特點是生活化、平民化,很質樸,雅俗共賞,這種特點決定了豫劇更應該走入基層。

  他表示,豫劇雖有很多人喜愛,但它的發展也存在不少問題:劇團生存困難;包括演員在內的創作隊伍青黃不接,其文化和藝術素質與時代需要差距較大;對豫劇的特點和發展方向缺乏理論上的把握,繼承和改革有些盲目;受觀眾歡迎的作品較少。

  “無論從創作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培養年輕觀眾群體的角度來看,豫劇都應該更多地走入基層,這樣才能長久保持活力。”李道暢説。

  汪荃珍認為,現實題材作品更能吸引年輕觀眾。豫劇來自民間,也要回歸民間。演員和劇作家們只有深入基層,吸收新鮮的血液,激發創作靈感,才能創作出更多貼近群眾、讓普通百姓産生情感共鳴的好作品。④4

熱詞:

  • 觀眾
  • 劇團
  • 中牟縣
  • 演員
  • 看戲
  • 穆桂英挂帥
  • 豫劇團
  • 戲迷
  • 作品
  • 貼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