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生活圖文 >

營養安全不輸散裝茶 袋泡茶原料、農殘疑問解答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4日 09: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 王遠征 攝

  袋泡茶沖泡方便衛生、清洗簡單,再加上包裝越來越精美講究,深受白領們歡迎。但國人的飲茶傳統對茶葉的形狀要求極高尤其是近日有報道稱“我國98%的茶樹都噴灑農藥,袋泡茶都是用茶渣烘乾製成的,不少品牌袋泡茶使用回收茶和二次茶……”這一傳聞讓袋泡茶躺著也中槍,究竟袋泡茶的茶葉是如何加工而成的?我們平日喝的茶到底安全嗎?

  原料

  袋泡茶一般選用中低檔茶葉,不用回收茶

  “袋泡茶的消費量大約佔市場的10%,袋泡茶本身也是將原茶壓成碎末,不是用茶渣、茶末當原料的,這點是可以放心的。” 位於北京馬連道茶葉城某經銷商吳必林説。

  “一般不需要回收茶渣來做袋泡茶,因為夏暑茶品味不夠好,本身價格就很便宜,當然不排除極個別不法分子會這樣做。”産茶大區福建省的一家雜誌的“茶友匯”欄目主持王平年説,他平日與茶農來往密切。

  “中國人千百年來喝茶講究的是色、香、味、形,所以對於沒有形的袋泡茶,大都認為袋泡茶品質不夠好。一般不會用最高檔的茶葉來做袋泡茶,袋泡茶原料一般會選擇中低檔茶葉。”浙江大學茶學系副系主任、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副所長、國家一級評茶師、茶學博士王岳飛説,“其實,外國人習慣了這種茶飲方式,袋泡茶的茶原料與散茶的茶原料在安全性上並無差異。我並沒有聽説過將回收茶、二次茶放進袋泡茶中做原茶的,人們所理解的袋泡茶的茶末、茶灰,並不能用在袋泡茶的生産加工中,因為加工過程中,不符合要求的茶末會堵住機器。”

  加工過程

  小于50孔的茶灰、茶末不能用於袋泡茶原料

  那麼從樹上摘下來的茶葉,是如何加工成袋泡茶的?在加工過程中是否會增加農殘的風險?王岳飛解釋説,通常袋泡茶加工的工藝流程如下:原料茶一檢驗一復火一切碎一篩分一風選一拼配一包裝一裝盒一檢驗一裝箱一袋泡茶成品。

  在進行袋泡茶生産時,首先要對原料茶進行必要的檢驗,要求茶葉品質正常,無霉變和異味,重金屬含量、農殘指標都要符合國家茶葉衛生標準。

  若係碎茶則可直接進行分篩,若係條茶則應先行使用切茶機切碎,然後分篩,分篩後將14-50孔的碎茶投入風選。大於14孔的茶葉則應重新送上切茶機切碎,切碎後再分篩。小于50孔的茶灰、茶末不能用於袋泡茶原料。風選是將14-50孔碎茶中茶灰和輕質茶毛等吹除。然後根據要生産的袋泡茶的品質要求,選取不同茶葉原料,拼配出符合産品標準的袋泡茶原料。這時即可使用袋泡茶包裝機進行袋泡茶包裝。袋泡茶農殘是否超標,主要與原料有關,與加工過程關係不大。

  濾紙安全

  以“假設濾紙能吃”來設定標準

  袋泡茶用的最多的是茶葉濾紙包裝,一般是用纖維製成,另外還有尼龍材質製成的三角包。“除了茶葉本身外,袋泡茶的濾紙材質需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比如濾紙或尼龍的厚度、強度、亮度、水分檢測等等都有相關的安全標準,比如濾紙的鉛含量多少,砷含量多少,有無異味、微生物、熒光物質等對人體有害物質都需檢測。”王岳飛説,並非什麼濾紙都能做袋泡茶。

  “袋泡茶濾紙的標準,是假設濾紙可以吃來定的,雖然有不少人質疑國家標準,但我認為國家標準是符合國情的,甚至有些標準上高於其它國家。在濾紙和茶的鉛含量標準上,我們規定鉛含量每公斤少於、等於5毫克,是按蛋糕、麵包一樣的食用級定的,歐盟的規定是少於、等於10毫克/公斤,日本是20毫克/公斤。”王岳飛説,並非我們的國家標準就比不上別人的嚴格。

  ■ 聚焦“農殘”

  質疑1 違禁農藥,茶農都在用?

  檢出農殘不代表一定使用

  今年4、5月間,一環保組織連續公佈兩份中國茶葉農殘、重金屬的報告,一份關於9家茶葉品牌18種茶葉含多種農藥殘留,其中涉及多家大品牌,另一份報道是公佈某品牌多種袋泡茶含違禁農藥。這無疑在茶葉界投了兩枚“原子彈”。

  “這兩份報告公佈了這些茶葉中含有的一些農藥殘留量,其中有幾種違禁農藥涉及多個大品牌,影響面很大。”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鄭國健説。“首先,我認為對農殘要理性、科學看待,不是説茶葉中被檢出農藥就斷定是企業和茶農在使用這種違禁農藥。茶葉中的農殘來源於農藥的直接使用和農藥的間接污染兩個方面。上世紀50、60年代,我國大部分茶區使用DDT和六六六,結果造成茶葉中的這兩種農殘量很高,在上世紀70年代禁止使用這兩種農藥後,由於這兩種農藥半衰期較長,在幾十年後依然可在茶葉中檢測出微量的DDT、六六六的殘留;農藥的間接污染主要通過空氣、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等介質引起。經過大量的實驗驗證,茶園周圍農田、林地裏噴過的農藥會通過空氣飄移到茶樹上;茶園土壤中以前殘留的未分解農藥會在茶樹生長過程中被吸收到茶樹葉片中;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動,會將其他地方的農殘帶到茶園裏來;甚至在幾百米外的山頂上噴灑的農藥,也能在茶園裏聞到農藥味,這表明茶園也吸收到這些農藥了。所以,不能因為檢測出茶葉中含有農藥就斷定農民用了它,當然也存在個別茶農不合理使用和違規使用農藥的情況。”

  王岳飛的解釋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説法,“茶葉本身不是一種依賴農藥的作物,中國很多茶區不使用農藥,茶葉中本身含有高含量的特徵性成分茶多酚類(佔幹物重的18%-36%),能抗病蟲害,所以茶葉病蟲害危害比其他農作物相對輕。另外,中國茶區高山茶比例較高,高山茶區也因氣溫較低原因,春茶甚至全年都不使用農藥。”

  質疑2 喝茶等於喝農藥?

  農藥重金屬大部分不溶于水

  “現在茶葉的生長環境已經改變,不使用農藥沒法在病蟲害肆虐中活下去。喝茶成了喝農藥。”一位韓姓營養師説,這也代表了許多人對茶葉農殘、重金屬超標這一問題的擔憂。

  面對這種質疑,清華大學博士後、小毛驢市民農園創始人石嫣解釋道,“茶葉有農藥殘留不代表茶葉質量安全就有問題,都沒有農藥殘留是理想主義,有萬分之一的農殘,對人體的危害是可以忽略的;只要按照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農殘不超標,對人體就沒有危害。我們的標準是經過風險評估的;茶葉不是糧食蔬果,使用量非常少,每天飲用2克,大多數人不超過10克,與同樣在生産中噴灑農藥的糧食蔬果相比,茶葉的農殘量可以忽略不計;並且,我們不是吃茶葉,是喝茶,農藥、重金屬大部分是難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極少數是容易溶于水中,含量很低,我們進行了大量的風險評估和安全研究,所以,到目前為止,飲茶是安全的,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危害。”這些話再次驗證了科普人士常説的那句話——“離開劑量談危害都是耍流氓”。

  ■ 標準討論

  優勢 我國茶標體系比較完善

  “標準是茶葉生産的重要依據。但我不認為標準越嚴越好,實際上好的標準應該是經濟的、實用的、安全的、符合國情實際的。”鄭國健對茶葉相關的標準娓娓道來,“目前茶葉相關的國家標準有77項,包括基礎標準、産片標準、質量安全標準等,法律明確國家標準的強制性;作為國家標準的補充,有關茶葉的行業標準有118項,有農業部制訂的行業標準,有供銷社系統制定的行業標準,還有出入境制訂的檢疫標準……

  除此之外,還有200多項地方標準,每個省都有符合自己當地特徵的標準;茶葉生産企業制訂的企業標準是這一立體標準系統的第三層次,有10000多項企業標準,從法律體系角度來説,我國的茶葉標準體系是完善的。”

熱詞:

  • 營養功效
  • 農殘指標
  • 農殘
  • 特徵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