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學者稱減負事關教育功能問題 教學觀念亟需更新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9日 1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教育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減輕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它涉及教育體制的改革,關係到教育本身的責任與功能,還與現代社會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等相關。

  我認為,減負的問題,也是中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尤其是教育觀念更新,以及教師專業化建設的任務。其中,“見題不生”的復習觀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所謂“見題不生”,指的是某些學校在幫助學生復習和參加考試時的一個不成文的標準,即努力讓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對考試中可能出現的所有題型都見過、做過,以至於能夠非常熟練地完成各種試題。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負擔能不重嗎?

  實事求是地説,這種“見題不生”反映了某些教師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感。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各種考試,並且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盡可能地多做各種習題與試卷,爭取在復習中做到“不留死角,不存盲區”,有些教師的確廢寢忘食,不惜餘力地蒐集各種試卷與習題給學生做,甚至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顯然,這樣的做法無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考試分數,但這樣做造成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也是事實。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無論教師和學生見識過多少試題,也無法企及命題人員的智慧與“創新”,由此便形成了一種復習與命題之間類似于“捉迷藏”似的惡性循環,進而也進一步加重了學生與教師的負擔。

  如果在過去,我們的教師需要的是盡可能想辦法去獲得更多的知識,佔有更多的教學資源,包括試卷與試題等;那麼,在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知識的更新與拓展越來越快,知識積累與總量越來越多,知識的發展與現狀對教育的挑戰已經從如何去獲得更多的知識,轉變為如何去選擇適當與必要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某些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發展的各種需要,努力學習和掌握浩如煙海的知識,包括提高對各種教案和習題集進行鑒別和選擇的能力,那麼,這種非選擇的“一網打盡”,只會讓學生和教師的負擔越來越重。

  客觀地説,知識與能力的關係問題仍然是21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我的觀點是,儘管知識與能力在人才培養中同等重要,而且,對於不同的學生和教育形態,知識與能力也各有其獨特的價值,但隨著知識總量的海量擴充,以及發展更新的速度與頻率越來越快,特別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知識數字化發展越來越發達的背景下,能力發展與培養的問題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而且,這種對能力的重視已經成為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共識。如果僅僅將單純知識的傳授看成是人才培養中更加主要的任務,勢必使教師和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而且也勢必影響教育的質量。

  如果可能,我建議將“見題不生”的復習觀改為“見題不怵”的復習觀。“不怵”指的是通過比較科學的訓練,學生具有更加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更加系統與結構化的知識結構,由此獲得和掌握能夠將自己學到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與基本能力進行合理遷移的能力,以至於在碰到各種不同的問題時,能夠系統地應用自己的基礎性能力,對各種試題進行邏輯的轉換與還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獲得正確的答案。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命題人員的任何“創新”也都能夠應對自如了。我相信,這種教育思想與觀念的調整,也一定能夠有效地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謝維和 作者為清華大學副校長、教授)

熱詞:

  • 教育形態
  • 教學觀念
  • 教師專業化
  • 教師需要
  • 教學資源
  • 教育體制
  • 教育觀念
  • 復習
  • 見題不生
  • 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