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農家樂 > “十一五”農業發展成就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全文)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3日 14: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2006~2010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第一篇 指導原則和發展目標

  
    第一章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十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們有效抑制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戰勝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從容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新變化,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貿易邁上新臺階,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城鄉面貌和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民族團結不斷鞏固,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加強。更為重要的是,黨中央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這些都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既面臨難得機遇,也存在嚴峻挑戰。

  我國具備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的有利條件。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將帶動産業結構加快調整和城鎮化加快發展,市場潛力巨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國民儲蓄率較高,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産業配套能力較強,科技教育具有較好基礎,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改革向縱深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將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和發展動力。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産要素流動和産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絡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

  在前進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力還不發達,制約發展的一些長期性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礦産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經濟結構不合理,解決“三農”問題任務相當艱巨,就業壓力較大,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解決。“十五”時期在快速發展中又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投資和消費關係不協調,部分行業盲目擴張、産能過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能源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滯後,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還較多。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並存的關鍵時期,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新局面,為後十年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第二章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十一五”時期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要堅持以下原則:

  ──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係,合理控制投資規模,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保持社會供求總量基本平衡,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保持社會安定團結。

  ──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産權制度,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在擴大開放條件下促進發展的能力。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原則,針對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要進一步調整推動發展的思路,轉變推動發展的方式,明確推動發展的政策導向。

  ──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把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基本立足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

  ──立足優化産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産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立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發展,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作為著力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帶動轉變。

  ──立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

  ──立足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發展,把改革開放作為動力,促使經濟增長由某些領域相當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預推動向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大程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轉變。

  ──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促使發展由偏重於增加物質財富向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轉變。

  
    第三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十一五”時期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5%,實現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4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産業、産品和企業組織結構更趨合理,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和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分別提高3個和4個百分點。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城鄉區域發展趨向協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化率提高到47%。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

  ──基本公共服務明顯加強。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23億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提高到80%以上。貧困人口繼續減少。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

  ──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6000萬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億公頃,淡水、能源和重要礦産資源保障水平提高。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達到20%,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成效。

  ──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行政管理、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設取得突破,市場監管能力和社會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更加協調,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5%,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

  ──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法制建設全面推進,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加強,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