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為何網友多了朋友卻變少了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5日 1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2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網友越來越多,朋友卻越來越少”。專家認為,開放、多元的網絡社交,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但如果過度依賴網絡社交,忽視現實交往,僅有文圖傳輸而沒有情感交流,人們或許會走向單一與封閉,更感孤獨。

  交往困惑

  天津某重點大學研究生楊超傑,是一個以網絡交往為主的“宅男”:平時不出門,吃飯叫外賣,整天穿睡衣,愛好打遊戲。和同齡人一樣,小楊熟練應用各種社交軟體,在各大社交網絡註冊。

  “網絡社交給我帶來了很多便利。”小楊説,“我能在微博上‘吐槽’個人心情,也會在人人網上分享照片,還能通過QQ與別人即時視頻聊天。”網絡,成了小楊與外界溝通、與人交流的最好方式。

  但問題隨之而來。小楊愈加懷疑自己患上了“網絡社交依賴症”,且存在現實交往障礙。“現實中我和別人説話,變得很費勁;一旦失去了網上那些表情圖片,我很難表達自己的感情;現實中我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越來越低,有時言不由衷,有時語無倫次。”

  “而且,雖然網絡好友眾多,但並沒有被朋友包圍的感覺。”小楊説:“我的QQ上有300個好友,但他們大部分時間是離線或隱身。眾多的好友給我帶來交往廣泛的感覺,卻找不到一個能陪我一起吃飯的人。”

  小楊承認自己陷入了某種社交怪圈:網絡世界如魚得水,現實生活卻不善言辭;雖然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但親密的朋友越來越少。

  現實交往

  社交網站、軟體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

  網絡社交能否替代現實交往?

  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副教授管健説,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交往中的言語溝通僅佔7%,其它是由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非語言符號來表達的。“儘管目前越來越多的社交網絡正在克服語言表達的單調性,而利用一些表情、圖片等進行輔助表達,但這種表達是有限的,和現實中的表達不可同日而語。”

  專家還認為,網絡社交並不一定能擴大一個人的交際圈。管健説,心理學實驗表明,現實生活中人們真正每天交流互動的不少於8個人,而網絡上大部分“好友”並非有效交流對象。“人們的交際範圍是固定的,那些希望靠網絡拓展社交圈的人們總會感到失望。”

  情感交流

  網絡時代,人們渴望表達,似乎患上“社交饑渴症”,但熱衷網絡交往的人們事後發現,自己似乎更孤獨了。

  “看似多元、無限開放的網絡社交,或許促使某些人走向單一與封閉。”社會心理學學者柴民權説,“沉溺網絡、與現實脫節的交往會給人帶來感情上的空虛。而現實中人與人的交往,更能給人帶來感情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滿足。”

  天津市和平區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薛連福説,網絡社交只傳輸文字和圖像,沒有交往中流露的感情。“人在交往中會包含很多情緒、感覺,只有在面對面交往時才能體會到。網絡交往的雙方缺少對環境的共知共感,而這恰恰是情感交流和安全感、被認同感的重要因素。”

  有專家認為,人們過度依賴網絡交往後産生的孤獨感,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暗示,即長久以來網絡已經造成了內心情感上的饑渴,需要採取措施加以緩解。

  “人是感情動物,而感情大部分是在與現實中人的交往過程中獲得的。在人際交往中,要打破網絡的屏障,找尋交往的意義。”薛連福説。

熱詞:

  • 好友
  • 現實交往
  • 網絡交往
  • 宅男
  • 吐槽
  • 社交網絡
  • 表情圖片
  • 共感
  • 心理學實驗
  • 內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