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休學“間隔年”,中國大學生能否接受?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1日 10: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上海7月11日專電 題:休學“間隔年”,中國大學生能否接受?

  新華社記者 孫麗萍

  由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頂尖高等學府學生參與的《體驗中國》電視辯論賽8日在上海廣播電視臺直播。辯論的主題是中國大學生是否可以像西方青年一樣,在求學期間休學一年作為“間隔年”進行旅遊等活動,以更好地了解、適應和參與社會。

  “間隔年”(Gap Year)是指西方青年在升學或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以培養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生存技能,增進自我了解,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會。近年來,中國教育體制的改變已經使得中國大學生休學嘗試“間隔年”從不可能變為可能。

  22歲的北大社會學系學生李衍剛剛收到英國劍橋大學MBA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在奔赴英國之前,他卻向上海星尚電視傳媒和《星尚畫報》聯合主辦的“體驗中國”活動投遞了一份詳盡的計劃書。李衍計劃推遲一年留學,從而利用這段“間隔年”展開“乘坐火車和騎自行車”考察中國城市老城區變遷的社會調查。

  “乘坐火車慢悠悠地在中國大地上旅遊是我的夢想之一,它的吸引力並不亞於去劍橋留學。”這位在電視辯論賽中身穿西裝登場、外表溫文的男生這樣説。

  而來自廣州中山大學、年僅20歲的李竺軒則希望在“間隔年”裏去“調查一下中國社會底層的餐桌”。

  這位來自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學生計劃從最偏遠的西部山區出發,一路東進到沿海發達地區,看一看山村小學的孩子、城市蝸居的蟻族每天吃什麼,希望在自己走向社會工作之前能“真正體味到生活的苦難以及苦難也無法磨滅的幸福”。

  從寶島台灣來到上海復旦大學求學的陳韻慈也是其中一員,這位20歲的短髮女生計劃追隨“伊犁的杏花、甘肅的桃花、開封的菊花”的花期,去體驗和發現最美的人和事。

  策劃此次中國大學生體驗“間隔年”行動的《星尚畫報》總編輯江潛説,最初他們擔心日趨功利化的中國大學教育會讓大學生對“間隔年”活動不感興趣,但消息發佈迄今,節目組已經收到了全國逾6000多名大學生的報名申請。其中不少人都是著名學府中的優秀生。

  據介紹,這一活動最終將選拔出3名學生,他們將從2012年8月開始出發,用一年的時間體驗中國,並用微博、視頻等方式隨時記錄和發佈“間隔年”的旅行體驗。與此同時,他們也可以獲得10萬元人民幣的經費資助。

  “體驗中國大型活動並不是一個旅遊節目。”星尚傳媒總經理鮑曉群表示,《體驗中國》這檔節目的靈感來自於美國記者彼得 海斯勒的暢銷書《尋路中國》,但又希望藉此在中國年輕人中引進西方“間隔年”的實踐。他表示,今年只是做個嘗試,明年將舉辦更大規模的《體驗中國》活動。

  但節目主辦方也承認,在中國引入“間隔年”的困難在於,中國學生比較缺少應對旅途中突發事件的經驗,並且獨立性不及西方青年。

  “中國正處於經濟騰飛期和社會轉型期。通過倡導‘間隔年’,希望讓中國大學生更加了解和關注中國現實,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鮑曉群認為,與西方青年相比,中國青年的“間隔年”計劃固然也追求個人的興趣,但似乎更重視這項實踐的社會意義,以此提升自我的社會價值。


熱詞:

  • 中國大學生
  • 間隔年
  • 休學
  • 體驗中國
  • 星尚畫報
  • 尋路中國
  • 花期
  • 海斯勒
  • 上海廣播
  • 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