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流芳三百年 獨剩一脈香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0日 07: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湖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湖北日報訊 通訊員劉定旭

  “鴉雀有反哺意,何況大舜;羊也有跪乳恩,古書所雲……”

  臺上一張桌、一把扇、一醒目、兩話筒,4人輪番講唱,一字一板、滿腔幽怨。台下30多人洗耳恭聽,時而鼓掌,時而落淚。

  筆者昨日走進漢川善書館,但見“香火”渺渺,牽人心弦:這一國家級“非遺”,漸成絕響。

  盛極一時 幾多風雅

  善書在清乾隆年間形成説唱結合的曲種,初為傳誦皇帝的“最高指示”,逐步演變成宣講“十全大善”。從皇室專享到民間傳唱,由鼎盛到衰落,走過近300個春秋。

  史上,漢川藝人將積善陰德的理念,融入楚劇,形成大宣腔、小宣腔、歡樂腔、怒斥腔等13種表現形式。在宣講過程中,通過宣、講、答、對等,活靈活現表現故事情節,受到群眾歡迎。在周邊善書逐步消亡時,漢川善書一脈獨存,一騎絕塵,與黃陂花鼓、陽邏高蹺一起被譽為“湖北三盛”。

  80年代中後期,漢川馬口、南河一帶説書最盛,受歡迎的名篇都打下那個時代的印記。那時,馬口名氣很大的説書人王海元,在白天宣講過後,晚上點起火把講夜場,底下黑壓壓一片,漢口、漢陽、仙桃等地近萬人來聽書。

  繁華落盡 孤獨掙扎

  9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消費多元,善書日漸衰落。

  藝人宣講善書,一個故事要講三、四場,每場3-4個小時;唱腔以哭腔為主,渲染悲涼;400多個腳本,主要是清朝或民國時期故事;新創作的腳本,多半移植於民間傳説。這些,已不適合今人“口味”。

  漢川善書傳承人熊乃國介紹,近年來,善書藝人的生存狀況艱難。善書館每天三、四十人聽書,一人收費2元,茶水、電費、人工每天最少支付10元,4-6個善書藝人所得寥寥無幾。

  “善書聽眾越來越少,講善書的人年齡越來越大。”熊乃國説,原來100多個善書藝人,現在只剩20多個,且分散在全國各地;原來有20多個善書班子,現在“上得臺面”的僅剩下一支;藝人年齡偏大,最年輕的也有46歲。

  藝人呼喚 重回榮光

  老曲能否發新聲?該市積極奔走。

  2006年6月,漢川善書入選國務院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徐忠德被確定為漢川善書國家級傳承人,算是打了一劑“強心針”。

  是年,漢川組織召開“善書國際研討會”,呼籲社會各界保護善書。日本山口大學教授阿部泰記從那次參會起,每隔幾年就來一次,研究善書文化。

  組建專門班子收集、整理腳本,錄製宣講錄像存檔備案,嘗試改良善書,包裝善書藝人等,這些努力,尚不足以讓善書文化重回昔日榮光。

  “總是才子佳人,風花雪月,時間長了就無人聽了!”漢川一退休職工認為,“如果把‘信義兄弟’的故事編成善書,肯定有人願聽。”

  馬口文化館館長胡萍認為,“二人轉”原本是東北一帶粗口低俗節目,後來加入一些現代元素和文化內涵,搬上舞臺後很快走紅。要勸善不一定非得哭。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何祚歡認為,漢川善書勸人向善,時代意義並未走遠。

  藝人呼籲,希望把善書列入“送文化下鄉”範疇。

熱詞:

  • 善書
  • 藝人
  • 書藝
  • 口味
  • 二人轉
  • 最高指示
  • 香火
  • 馬口
  • 腳本
  • 漢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