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文化缺精神麼?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8日 17: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佛山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毛萍

  互聯網還真是個好東東!朋友雞犬之聲相聞,卻時不時發來一些有趣的郵件,隔著些兒距離分享其中的喜怒哀樂……

  前兩天有一郵件,提到周國平先生在北京大學一次演講,題《中國人缺少什麼》,讀後有些驚訝!何以大學者的周先生如此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周先生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嚴重弱點是重實用價值而輕精神價值。中國人缺少的不是物質文明,而是精神文明,即真正的靈魂生活和廣義的宗教精神,所以沒有敬畏之心,沒有自律。幾十年來的經驗證明,財富未必能帶來尊嚴,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不成正比。飛奔在致富的道路上,我們更是成了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上帝、馬克思、老天爺和十八層地獄都既不能讓我們敬,也不能讓我們怕。”

  周先生的高見讓人不敢茍同。

  中國傳統文化重實際不錯,但同時絕不輕精神。

  統治國人思想意識達數千年之久的儒家一向認為,在人生中有比物質欲求更為重要的價值,主張人應當有一種為道德價值和理想信念而超越物質欲求的思想境界。余常給學生講“孔顏之樂”。

  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其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不改其樂。”

  宋明理學更是將“孔顏之樂”提升為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強調“孔顏之樂”是一種寄“身心性命”于物外,“見其大而忘其小”的精神追求。所謂“小”,即滿足耳目之欲、于我如浮雲的富貴之類;所謂“大”,正是儒家孜孜以求的超物質生活的精神境界。

  至於崇尚避世隱居、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道家,對待世俗欲求比儒家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故此道家人物精神境界不滯于物,超越庸俗,像清風明月一樣,韻致高遠、淡泊灑落,自有一種不同於世俗的精神依託。

  故此,有學人稱西方文化“物質本位”,中國文化“心靈本位”。如此心靈文化,何以沒有靈魂生活、沒有廣義的宗教精神?

  要説國人沒有敬畏心、沒有自律,就更與傳統不相干。儒家講君子有天命、大人、聖人之言三畏;道家有《太上感應篇》;普通百姓信奉“舉頭三尺有神明”,信奉因果報應。及至西洋科技文明傳入,唯物主義盛行,國人始才發現沒有天命、神明以及一切可以令人生畏的東東。沒了敬畏,當然也就沒了自律。

  嗟乎!信任關係一個民族的生死。然當今之最大信任危機不是其他,乃對古聖先賢的不信任、不了解!學者尚如此,況一般百姓乎!

熱詞:

  • 精神境界
  • 中國傳統文化
  • 儒家
  • 孔顏之樂
  • 唯物主義者
  • 精神價值
  • 身心性命
  • 物質文明
  • 宗教精神
  • 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