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做好事留名也無不可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6日 21: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今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多年來,每每在媒體上讀或看到,有關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報道或述評,都會引起心靈的震撼。為那些奮不顧身,縱身跳入刺骨的湖水、湍急的河流,衝進熊熊的火海、坍塌的房屋救人的勇士。為那些解囊捐助貧困學生貧困家庭,將街頭、馬路上受到意外傷害的陌生人送進醫院,及時就醫……卻又不肯暴露不肯留下姓名的好心人的高尚品德,大愛精神,感人事跡而備受鼓舞倍加感動。

  然而,同時也為在媒體上讀到、看到,那些被救助的個人、家庭乃至單位、組織,使用各種手段,苦苦尋找那些不留姓名的好人的蹤跡的報道,而心情同樣倍感沉重。在尋人的行列中,有通過媒體,在報紙、電臺、電視或網絡上發佈“尋人啟事”的,也有不遠千里踏破鐵鞋親自尋找的。但功夫並非總是不負有心人。即有些幸運者能如願以償地找到,而有的則歷經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有發生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奇跡。以致由報恩無門,虧欠與人造成的心結,久久盤留心頭,難以解脫。

  由此,我想到,做了好事,留下姓名如何?

  眾所週知,做了好事悄然離去不留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當代社會億萬人民所尊崇的至高精神境界。做好事,不足奇(這是我應該做的),而不留名,才顯高大,而留下姓名,便相形見絀的理念,已植根人們的心靈深處,融化在人們的血液之中。我敢説,在這種主流意識的統領之下,有些並非不想留名的人,恐怕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坦然報出自己的姓名了。

  不難看出,做好事不留名,在一定意義上説,等於是做好事者,給被救援者出了一個難題尋找好人。而殊不知,尋人迷蹤是要付出代價的。一方面,被救援者,在尋找恩人的過程中,心情絕對是緊張而沉重的,找到找不到,都要隨欠債負疚感的折磨。另一方面,要尋覓,就要奔波,發啟事,驚動媒體,耗時費力。

  這也就是説,由於不留名所帶來的後續工程,是要動用“資源”的。既有個人資源也有社會資源。既有物質資源,也有精神資源。不是嗎,在被救助的人群中,千方百計尋找恩人的是絕大多數,不尋不覓的是極少數。不久前,不就在西沽公園演繹了這樣一幕嗎: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跳入湖中將兩個落水的少女救上岸來。不料,兩個少女竟未道一聲謝,便匆匆離去,而救人的老人,也未吐片言,即綻著一臉微笑悄然走開。救者與被救者共同設了一個謎。好在這個謎很快由媒體和政府部門所破解。救人的張文華老人,被授予見義勇為和文明市民稱號,並按例頒發了證書和獎金。隨後,兩個被救少女的家長,也帶著孩子到張文華老人家中“補謝”。至此,這件謎案才算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細想之,做了好事不留名,不就是謝絕感恩,不圖回報嗎?那麼,做了好事,留下姓名,但謝絕感恩謝絕回報,不也可以嗎?或者像張文華和許許多多的人那樣,把得到的獎金、贈品捐獻給希望工程或慈善事業,既避免了尋覓的折騰,同樣也彰顯了高尚的情懷。當然,也絕不能把捐獻與不捐獻,作為品德高下的衡量標準。做好事,對他人對社會做出有益的奉獻,理應得到讚美和褒獎,沒有必要於心不安。

熱詞:

  • 留名
  • 做好事
  • 資源
  • 尋人啟事
  • 就醫
  • 家長
  • 湖水
  • 精神境界
  • 西沽
  • 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