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調查稱87.8%受訪者稱當下兒童隔代寄養現象普遍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6日 17: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隔代教育有“硬傷”

  眼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工作繁忙、經濟壓力、離婚等原因無力撫養孩子,將孩子託付給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這種現象被稱為“隔代撫養”。近日公佈的一項全國調查顯示,87.8%的受訪者坦言目前年輕人將孩子隔代撫養的現象普遍。受訪者中,51.8%的人有孩子,其中12.8%的人把孩子隔代撫養。

  家庭教育作為社會化的一種路徑,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如今,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家庭結構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婚姻家庭觀念的淡化都在不同程度地動搖著傳統中國以家為中心的社會體系。家庭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家庭功能的分化,“隔代撫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激烈的社會競爭,沉重的生活壓力,上班族們很難兼顧工作和育兒,在實現經濟功能的同時,不得不將撫養教化子女的功能“轉嫁”給父母。居住條件上的“蝸居”也好,時間條件上的起早貪黑也罷,都成為親子教育的一道道“門檻”。而幼兒養育機構的稀缺以及“天價月嫂”的推波助瀾,隔代撫養便成為育兒的次優選擇。

  老人們具有豐富的育兒經驗和生活閱歷,在減輕子女的後顧之憂的同時,也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注入了新鮮的內容。在現實的語境下,由於當前的社會化養老的匱乏,家庭養老依然是許多老人的“依靠”,於是在養老文化中産生了一種“交換邏輯”,即老人為子女隔代撫養,作為將來讓子女養老的一種情感投資和資本交換。

  然而,隔代撫養已打上了深深的代際差異的印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硬傷”。任何一種教育所産生的效果和引發的問題往往體現在受教育者的身上。由於“重養輕教”和“施教不當”,隔代撫養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集中表現在學習狀況令人擔憂、心理健康難以保障、道德教育問題突出、個性發展深受束縛,親子關係淡漠疏遠。

  追根溯源,在於家庭教育的分化,導致父母與子女互動匱乏,情感鏈條斷裂甚至脫節。對於孩子來説,父母“缺席”,情感訴求尋找不到合適的出口,長期的壓抑會導致性格封閉、自卑冷漠;而老人的過度溺愛,則造成他們的任性驕橫或懦弱自私。對於父母來説,缺少親子教育經驗,導致“繁衍感”缺失,幸福感也會大打折扣。

  隔代撫養的“苦果”,孩子和父母共同吞咽。當務之急,在於健全社會支持網絡,在法律保護、學校愛護、家庭監護、社會呵護等方面“多管齊下”。健全社會工作服務,提高幼兒養育機構的專業化水平,縮減親子教育的負擔,隔代撫養的困境才能逐步緩解。(楊朝清)

熱詞:

  • 代際差異
  • 隔代教育
  • 硬傷
  • 隔代撫養
  • 苦果
  • 依靠
  • 門檻
  • 蝸居
  • 親子教育
  • 寄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