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文化名人講座一稿多講惹質疑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4日 11: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中心-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面對推不掉的文化講座的邀約,現在有文化名人所能做的就是“一稿多吃”──在疲於奔波,一段時間內沒有更多思索成果的情況下,重復自己的講座。據記者觀察,名家們“無奈的雷同”的情況,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份講座稿可以講多場甚至多年

  王蒙上週末來滬演講的題目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細心的聽眾發現,在最近幾個月,同一個題目,王蒙之前起碼已在3個地方講過──4月在山東青島,5月在山東淄博,5月在安徽銅陵。而且就公佈出來的現場實錄來看,這些演講中的不少細節也是相似的,比如談到《雙城記》對自己人生的重大影響,以及“喀麥隆國王”等。

  最近一段時間,這種發生在文化講座中的雷同可謂無處不在。一位讀者透露,他聽某位作家的演講,大學時在北京聽過一次,覺得很不錯,畢業後他來到了上海,恰巧這位作家也來訪問,又聽了一次,講得竟然分毫不差,他為此很詫異。後來出差去了濟南,又與這位作家不期而遇,所聽到的還是那一套,“這時我對這位作家的印象就大打折扣了。”

  有關文化名人“一稿多吃”的現象,最近一段時日正在被聽眾熱議。這“一稿”也就是講座稿,有的文化名家一份講座稿可能會講上很多場,甚至很多年。於是,在傳播非常迅捷的當下,往往,一個名家在不同地區所作的相同內容的講座信息,會不斷傳到聽眾耳裏,這也引起了不滿之聲。

  不過也有文化名人對此感到委屈。一位文化名人的秘書曾私下表示,這位名人每月都有全國各地的兩三場講座,名人上了年紀,旅途很勞頓,能堅持下來就已屬不易,當然不可能再苛求每次都有新內容。

  誰來發掘“新易中天”“新于丹”

  在國家倡導文化大發展的前提下,現在全國各地新開設出來的“文化講座”的數量急劇飆升,但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在不同地區舉辦的講座,竟然都不約而同地瞄準了那麼幾個文化名人。所以也難怪文化講座在選擇嘉賓之時,有“談讀書學習找王蒙,談青春飛揚找于丹,談文化找余秋雨,談歷史找易中天”之語。

  各地講座邀請雪花般地撲向這幾位文化名人,使他們成天“打飛的”,疲於應付,以致難以招架,講座的內容上自然難免雷同。評論家金哲表示,這本質上是一個文化講座的“供求矛盾”問題。但他同時表示,如果文化講座的主辦者能將視野放得更寬一些,發掘出“新易中天”和“新于丹”,這矛盾也可以迎刃而解。

  事實上,由於一個文化名人在一段時期內的思索成果是有限的,如果經常“被聚焦”,他們通過講座而起到的文化普及推廣的作用是有限的。其實,聽眾想聽到更多文化學者的不同觀點。這就需要文化講座的主辦者不是盲目跟風,而是去積極地尋找適合本講壇定位的文化人。

  “百家講壇”前製片人萬衛曾透露,主講人水平的高低,關係到一個講壇的優劣和生命力,為了找到優秀的主講人,“百家講壇”組成了一個團隊,專門去各地高校尋找。而在講座正式開錄之前,還會請候選主講人到北京進行現場試講,等大家一致認可了才會正式錄製。

  正是在這種百里挑一的眼光之下,他們發現了易中天、于丹、紀連海、酈波等一批重量級的明星學者。而這種一絲不茍的嚴謹尋覓的方式,顯然值得很多文化講壇主辦者借鑒。(記者 酈亮 )

熱詞:

  • 文化講座
  • 文化名人
  • 文化學者
  • 新于丹
  • 雙城記
  • 一稿多吃
  • 新易中天
  • 作家
  • 百家講壇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