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有機蔬菜本不該如此“如鯁在喉”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4日 05: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手機看新聞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1日起,我國《有機産品認證實施規則》開始全面實施,與嚴格的準入機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機産品在市場上“叫好不叫座”,其中以有機蔬菜最為明顯。有機蔬菜最初因為“純天然,無污染”而備受關注。而種植條件和認證標準較為寬鬆的綠色蔬菜因為價格較便宜,成為蔬菜市場上的主力軍。(7月3日《黔中早報》)

  伴隨著我國《有機産品認證實施規則》開始全面實施,可以肯定地説:當初樸實無華的“菜籃子”工程,如今也進入了“科技”時代。對於把關“舌尖”上的中國餐桌而言,應該有著積極和進步的意義。然而,尷尬的是:在這個最嚴格的有機認證標準的面前,所謂的、被廣泛看好的、甚至利國利民的有機蔬菜卻被廣大市民“打入了冷宮”。高昂的價格和無人問津的落差,與澤惠百姓生活而言,仿佛一下子又成了偽命題。那麼這個高標準的有機産品規則下,裏面的“有機成份”自然要被打上不同的問號。

  沃爾瑪超市一位促銷員説:超市以前賣過有機蔬菜,但因為價格高,有時擺一週也賣不出去,超市最後只能自行處理掉。把新聞中的這句話給揪出來,是因為這句話再一次讓我想起了歲月深處,那幅資本家把沒有賣出去的牛奶倒掉的畫面。牛奶的倒掉,有機菜的處理掉,是什麼制度下的産物不作言論,最少這是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黔中早報》的記者調查發現:有機蔬菜在市場上暫時舉步維艱,主要銷往香港和高級餐廳。對於這樣的市場和行情,筆者總是忘不了“資本家倒牛奶”的畫面。有機蔬菜的“供大於求”一旦出現,後果也是這樣嚴重嗎?

  有機蔬菜的“如鯁在喉”,在沒有到達百姓的餐桌之前就發生了。那麼,是吐出來,還是咽下去?有關職能部門必須慎重考慮和決策。發展有機蔬菜的思路絕對是好的,其作用甚至可以徹底解決百姓餐桌安全問題。然而,事實上的、高高在上的、遠離群眾基本生活的有機蔬菜價格,已經把中國百姓無情地“拒之門外”。一邊是“科學”的叫好聲,一邊是群眾的質疑聲,有機蔬菜如何能順利“下咽”?如何能平凡地走上百姓餐桌?也許清除中間環節的利益鏈,才是最後的希望。

  一個沒有人否認的事實是:一個蔬菜品種的有機認證費用要幾萬元,高昂的認證費用也使得有機蔬菜售價“水漲船高”。有認證,就有認證機構,有認證機構,就會産生相關的費用。就像以前眾多企業盲從地參與各種評先、評優活動一樣——為了得到某種認可;為了可以有更好的市場;為了能賣個好價錢。回到餐桌上看,老百姓想吃到安全的蔬菜,就得從牙縫裏擠出點“費用”,用於衝抵茄子或辣椒等的所謂認證費用。

  有機蔬菜今天的“如鯁在喉”,是政府相關部門的利益作用使然。在事關老百姓的菜籃子問題上,政府部門完全沒有必要插這一手。即使插手,也應該站在惠及民眾的立場上,也應該站在民眾食品安全的利益上考量。在有機蔬菜到達百姓餐桌的半途中,有關部門“合情合理”地收取茄子認證費、白菜認證費等等,當然會猛然推高有機蔬菜的價格,以至於讓有機蔬菜的“百姓身價”,一下子成為老百姓打牙祭的餐桌奢侈品。為人民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職能;為“舌尖”上的食品安全服務,更應該無可推卸。但使用高額的“有機認證費”來圈定安全食品的範疇,從民生角度考慮確實不妥。

  (來源:紅網)

熱詞:

  • 有機蔬菜
  • 有機認證
  • 蔬菜品種
  • 蔬菜市場
  • 費用
  • 如鯁在喉
  • 菜籃子
  • 黔中早報
  • 下咽
  • 供大於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