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地方能否自主發債仍存懸念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3日 09: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中心-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關於預算法修正草案二審明令禁止地方政府自主發債的話題,引起業界廣泛討論。在多數專家看來,地方政府最終能否實現自主發債,當前仍未可知,畢竟預算法依然處於修訂階段。不過,市場化、透明化無疑是地方融資改革的必經過程,而隨著融資平臺證券化的逐步推進以及地方政府職能的日趨合理,“自主發債”的大門或許終將敞開。

  地方債務“宜疏不宜堵”

  業界對於是否應該推行地方政府“自主發債”的爭論近年來從未間斷。一種意見認為,當前放開地方政府自主舉債的時機尚未成熟,預算法修正案二審草案明確從嚴規範地方債,不僅有利於倒逼地方政府量入為出,更有利於總量控制國家資産負債表,從而有效控制風險。

  “由財政部代地方發債更為慎重,因為地方自主發債的口子一旦打開,債務風險就會隨之而來,一些缺乏財政自律的地方或因政績衝動拼命發債,進而導致債務泡沫。”金元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員王晶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禁止地方政府自主發債等於變相支持其通過賣地等隱性方式舉債,堵而不疏會加大變向融資,脫離監管,滋生腐敗。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在地方債已經形成的格局基礎上,要注意疏堵結合,堵不如疏,發展地方陽光融資制度尤為重要。

  專家呼籲市場力量介入

  大多數專家在談及“拆彈”地方債務時均表示,政府不用凡事大包大攬,可以發揮市場力量的主觀能動性。

  交通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錢文揮説:“地方融資的出路,關鍵還是要改革,改革方向是市場化、透明化。”

  “是不是所有的事都必須由政府幹?高速公路就不能讓別人投資嗎?有既定商業模式的都應該讓市場幹,這樣政府融資壓力就大大減輕了。”在錢文揮看來,逐步開放政府自主發債,關鍵是要有規則,提高透明度同樣不可忽略,從發展方向來説還是要更透明、更市場,政府部分職能讓市場承擔,多管齊下會更好。”

  賈康也認為,政府職能首先要合理,不能管過多的事,而應該由政府管的事,亦不能回避地方政府的融資功能。限制舉債的做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證券化或解地方融資困局

  在不少專家看來,地方融資平臺的巨量債務靠“以新還舊”“時間換空間”等方式只是化解了表面的流動性問題,想要真正解開地方融資平臺的困局,出路是融資平臺證券化。

  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龔方雄説:“債務證券化、債務市場化能夠解決透明度問題,且在證券化過程中也能把地方政府誠信曬出來。要向市場公開發債,市場就要評判地方政府的誠信,在誠信評判過程中,也會對政府支出進行監督。通過市場化渠道來解決問題很容易形成共識,同時化解所謂的系統性風險。”

  工商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顧國明也十分贊同這樣的路徑改革,“地方融資平臺問題對商業銀行來説壓力也很大。政府融資平臺的證券化、類證券化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改革勢在必行。”

  龔方雄認為,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存在收入和支出的錯配。融資平臺證券化能夠實現收入和支出、資産和負債的匹配,有效分散風險,如此一來,銀行體系風險也會被分散,系統性風險才能被真正化解。(楊溢仁 王鶴)

熱詞:

  • 地方債務
  • 金元證券
  • 融資平臺
  • 地方政府職能
  • 預算法
  • 系統性風險
  • 二審
  •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 銀行體系
  • 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