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專家:德育教育最大問題是認知和行為脫節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1日 19: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北京7月1日電 (記者 馬海燕)“轟轟烈烈的活動、熱熱鬧鬧的氣氛固然重要,把德育內化為每個孩子言行舉止則更為重要。”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今日一席話引發諸位教育專家的共鳴。

  在“最美司機”、“最美教師”、“最美媽媽”等一系列“最美現象”被熱炒後,加強德育教育的熱鬧活動在各地輪番上演,背後則是社會對公民道德素養提升的呼喚與學校教育的審視。教育專家認為,當前德育教育的最大問題是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脫節。

  在今天北京呼家樓中心小學舉行的“培養有教養的中國娃,準備有責任感的社會人”教育沙龍上,多位專家都對這一話題表示有話要説,大家都意識到中國教育走到今天孩子只有分數是不夠的,只有健全的人格、仁愛的心理才最重要。加強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操作上卻是一個難題。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畫家李苦禪之子李燕説,所有的教育都是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德育教育更需要老師家長們首先能做孩子言行的榜樣。古人云“恭儉莊敬禮教也”,當然不要對孩子抽象地談“禮”,要寓教于樂,用深入淺出的例子講“禮”,才能讓孩子記住。比如教會孩子對師長恭敬、生活勤儉、奏國歌升國旗要莊重、對道德高尚的人要敬愛,這就是起碼的“禮”。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石中英認為,當下中國教育在傳承傳統道德、提高孩子人文素養方面做得還不夠。雖然《教育規劃綱要》把德育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但實際操作中卻對道德教育的評價過多過細,甚至量化到一些細節,肯定會走向反面。

  石中英説,關於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在當下教育中顯得非常重要。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感覺到現在的孩子不是缺乏自我責任感,而是缺乏社會責任感。而同情心的泯滅是導致社會責任感匱乏和社會關係冷漠的根源,所以要從加強孩子的同情心教育入手。

  朱永新説,凡是德育教育最開始都是“自然功利階段”,大部分孩子做好事是為了獲得表揚,這也無可厚非,但要通過將心比心、惠澤天下的仁愛境界教育,教會孩子們不僅要簡單服從規則,還要有仁愛之心。

  而要達到道德上的“仁愛”境界則非常之難,遠不像紙上談兵那麼容易。為此,朱永新在他發起的、全國1000多所學校參與的新教育實驗里加上了德育教育內容,具體到比如“每月一事”,即每月學一樣禮儀,每學期演一個話劇,要全班學生都參加,親子共讀、師生共讀、學生共讀等讀書課若干細節。他認為德育教育如果不融入課程中則很難收到效果。

  與會專家都認為,德育教育是個世界性難題,在價值多元化的今日中國,如何進行德育教育、進行哪些德育教育、由誰開展德育教教育,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等,還需各方在實踐中探索。(完)

熱詞:

  • 德育教育
  • 教育專家
  • 朱永新
  • 教育規劃綱要
  • 教會孩子
  • 自我責任感
  • 學生
  • 北京師範大學
  • 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