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民晚報:"嘎三胡"還是"茄山河"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8日 09: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嘎三胡”,還是“茄山河”?成為這兩天網上熱議的話題。上海電視臺《新聞坊》近日推出全新的滬語版,其中包括“阿拉嘎三胡”欄目,但是有滬語專業研究者認為,欄目中使用“嘎三胡”三個字都不對,應該寫成“茄山河”。

  贊成“嘎三胡”的人認為,“嘎”在上海話中一般解釋為“鋸”,引申為拉。因為樂器表演中一般只有拉二胡,“嘎三胡”就被喻為不著邊際的閒聊。在網上甚至有這樣的説法,認為清代胡雪岩是上海最出名的買辦,胡公壽是上海最出名的畫家,胡寶玉是上海最出名的妓女,遂被合稱“海上三胡”。“三胡”也是當時街頭巷尾人們議論的對象,於是滬人稱議論、閒聊為“嘎三胡”。

  但是在一些方言專家看來,“茄山河”是漫無邊際地聊天的意思,語言中常用河水來比喻口才好説話滔滔不絕,如“口若懸河”,隨口亂説又叫“信口開河”。所以此詞用“山河”借代聊天的“天”,與“二胡”並沒有關係,更稱不上“三胡”了,對方言俗語作的許多所謂“出典”和故事,大多數是後人的附會。

  其實像“嘎三胡”還是“茄山河”之爭,在上海方言中還有許多,比如:咪一口酒,還是渳一口酒;挖塞,還是殟塞等等。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上海方言用字,在一些頂級專家看來都是別字。應該説,專家的説法確實是經過了非常嚴密的考證,特別是到《廣韻》、《集韻》等按照漢字字音分韻編排的古代書籍中尋找蹤跡,進而對於一些上海方言的用字進行了規範,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如果過多地究竟于上海方言的用字,對於滬語的推廣並沒有太多的幫助。

  現在,越來越多的滬語欄目出現在媒體上,無論是電視、廣播,還是網絡,都紛紛開設了相關的專欄。但我們推廣滬語的目的,僅僅是為了上海話更加標準嗎?我想答案肯定不完全是這個原因。

  上海方言源於本地話及蘇浙兩地俗語,在我國區域方言中屬吳語範圍。隨著上海開埠之後,成為近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和與國外的交往中心,上海方言既受到各地方言的影響,也有許多國外音譯充實到了滬語中,進而形成了許多獨特的詞彙。同時,也有不少詞彙被普通話所吸收而走向全國,這一趨勢直到今天仍在繼續。可以説,直至今天,上海方言依然沒有停滯下來的跡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上海方言的用字,我們又何必去過多糾結於是從古代書籍中尋找答案,還是從一些故事中去探尋正解。

  傳承上海方言,與保護上海方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後者需要嚴謹的治學精神,即使是記錄聲音,也需要講“字正腔圓的上海話”的人。但傳承上海方言,更多的是傳播一種文化,展現的不僅是上海歷史發展的脈絡,更給未來留下當下的印記。

熱詞:

  • 山河
  • 上海方言
  • 嘎三胡
  • 茄山河
  • 滬語
  • 二胡
  • 廣韻
  • 集韻
  • 出典
  • 三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