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大家》出“野雞刊”是文化與社會的雙重浮躁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6日 14: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雲南人民出版社主辦的大型文學期刊《大家》被指刊印同一個刊號、刊名的“野雞刊”,專事收費登載各種論文,為雜誌社斂財。據稱每月斂財近200萬元,一年不少於2000萬元。(據6月25日《中國青年報》)

  《大家》有著一連串的光環:雲南人民出版社主辦的大型文學期刊,90年代文學轉型期最具影響力的純文學雜誌,唯一與《收穫》一道兩摘‘魯迅獎’的國家核心中文期刊,等等。但“卿本佳人”的《大家》,最終還是淪落到“奈何做賊”的地步,這無疑告訴我們,名譽和光環,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之下,終究不過是“浮雲”,名利、大把的賺錢才是實實在在的。

  《大家》用同一個刊號、刊名出“野雞刊”,首先得歸於相關文化監管部門的失職。一家大型文學期刊,出“山寨版”雜誌,而且還從中收取版面費用,5000字以下的論文普遍達到4000~5000元,年斂財不少於2000萬元,試問文化管理部門盡了什麼樣的監管責任?

  其次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大家》“野雞版”的出現,是浮躁的學術界、文化界,浮躁的社會界各種論文、評價、職稱等所促生的。正所謂,有需要就有供應。浮躁的市場催生了浮躁的期刊,至於期刊的品牌信譽與其所辦“野雞刊”所獲得的收益是否成正比,恐怕早已經不是《大家》所考慮的範圍。有多少人需要發表論文、有多少人有拿論文當升遷評稱職的資本,恐怕《大家》的心中比誰都清楚。

  問題的本質在於,本是一本純文學期刊,《大家》出“野雞版”,收了作者的高額版面費,但其所刊載的雜誌,卻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而是“套牌”,甚至連合法性都沒有,那麼其是否涉嫌欺詐呢?

  而更需要我們反思之處,中國文化領域,從建國之初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改革開放之後,一步步走向式微,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大眾文化需求導致《知音》等的低俗化?是市場需要催生了《大家》的“野雞刊”?還是改革失利、經營失敗、品味低下的管理與主導者,將雜誌,將文化引領向了功利的歧途?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就此而言,文化浮躁、文化墮落甚至是文化腐敗,比學術浮躁、社會浮躁、經濟與政治領域的腐敗等問題,更加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反思與改進!

熱詞:

  • 大家
  • 刊號
  • 社會浮躁
  • 文化領域
  • 野雞版
  • 套牌
  • 浮雲
  • 文學期刊
  • 卿本佳人
  • 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