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樹立土壤“收支”動態平衡理念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9日 07: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黑龍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張桂英

  在基層3年任職科技副縣長的經歷,讓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周福君教授對我省的農情更加了解,對今後的科研思路與方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周福君説,糧食增産,過去常説“靠良種良法相結合”,現在看,實現糧食穩定增産、持續增産,耕地的支撐已越來越重要,必須建立在對耕地的可持續利用上。所以,在“良種良法”的前提下,還應加上“良田”和“良農”,即大量富含作物生長所需養分的耕地和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

  這樣的認識,來源於他在基層的所見所聞所感。“現在一些基層幹部和農民,對土地的培肥養護還沒認識上去,存在‘重用地輕養地’誤區;一味追求糧食産量,過度索取和過量施肥,而忽略了養地和土壤的收支平衡,造成嚴重的地力下降、土壤板結和黑土層的減少;另一方面保護土壤和可持續發展的好技術、好方法還需要很多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 周福君告訴記者,“所以現在我們的科研方向更加明確了,要為黑土地的健康、黑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而鑽研攻關,拿出更多更好更適用的耕作技術和機械裝備,讓農民在生産中,實現糧食增産、耕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多贏。”

  周福君説,耕地和土地是有區別的,耕地富含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這種養分的核心成分是有機質。優質農田的土壤有機質總是處於不斷地形成、分解和轉化的動態平衡狀態中,隨著農業生産的進行,舊的有機質在分解、輸出,新的有機質在形成、補給。耕地要想可持續利用,就要保持土壤養分的持續供給和平衡,保持土壤産出與投入的動態平衡。因此,應該建立“從耕地索取多少就得還回去多少”的理念,在農業生産中必須經常增施有機肥料,保證土壤有機質的補償、更新。

  目前,周福君教授帶領科研團隊正在忙碌的一件事是新發明的保護性耕播技術“扎壓耕播法”的科研攻關。“這種技術的核心是採用扎齒松土、扎孔穴播的作業方式進行耕種,既疏鬆了田壟的土壤,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耕層土壤的攪動,非常適用現有耕地及生態脆弱耕地,完全符合‘松土不翻動、播種不開溝、不用大動力’的生態型耕播技術要求。”周福君侃侃而談,“按照既定的科研方向,我們還同時進行著秸稈炭基緩釋肥還田技術及裝備、寒地秸稈立體還田技術與裝備,以及旱作中耕蓄水管理技術與裝備等課題研究,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會有更多更適用的耕地用養結合的新技術、新裝備出現。”

  當下關於黑土地保護和持續利用的共識,正在形成。“一方面,農民對這類新技術的認知度和接納度在提高;另一方面,國家層面的立項和科研投入也在明顯增加。比如,‘十五’期間,東北農大工程學院在這方面國家課題很少;‘十一五’期間國家課題研究經費達到1700萬元;今年一年就新增了兩個大項目,科研經費總計4000萬元以上。”周福君對未來信心十足。

熱詞:

  • 收支
  • 土壤養分
  • 過量施肥
  • 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
  • 土壤板結
  • 動態平衡
  • 良種良法
  • 農民
  • 可持續利用
  • 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