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綠色童謠”斷代:兒童歌曲值得關注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2日 04: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童謠怎麼這麼少,孩子們唱來唱去還是《小燕子》、《小兒郎》!六一前夕,南師大幼教發展中心發起了一個面向南京市的“原創新童謠大賽”,最後徵集到130多篇新童謠作品,而能夠稱之為精品的卻不多。創作《燭光裏的媽媽》、《歌聲與微笑》等經典作品的谷建芬老師到晚年開始了兒歌的創作,她説,“現在的孩子都説是家裏的寶貝、小祖宗,但是孩子們想唱屬於自己的歌曲,卻少得可憐。”(6月1日《揚子晚報》)

  綠色童謠出現斷代現象,這早已不是新聞了。如今孩子們開口就是流行歌:《老鼠愛大米》、《姑娘我愛你》等成人歌曲;或者是一些“灰色童謠”:“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裏,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鬆”;有的還模倣社會上的劣習“惡搞經典”:一首千古絕唱《靜夜思》被惡搞成低級趣味的:“床前明月光,李白打開窗,照見X光,牙齒掉光光。”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曉》被吟誦成“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夜來巴掌聲,紅泡有多少。”於是乎,如今的學校裏:“綠色童謠”不見影,“灰色童謠”大流行,經典詩文遭劫難,校園歌聲實堪憂。

  為何會出現如此情形呢?筆者採訪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音樂界人士,他們認為不外乎有如下三層原因:

  首先,童謠詞曲作者創作隊伍老化,青黃不接。因為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兒歌創作長期“無利可圖”,目前為歌手創作一首流行歌曲,創作者往往能拿到上萬元稿酬,而發表一首兒歌,稿酬只有三五十元,況且創作兒歌的難度並不比創作流行歌曲小,因此創作者大多把精力轉向流行音樂的創作上去了。據記者調查發現,時下不少正在為孩子寫童謠的並非專業的創作人士,而是一些熱愛孩子的“草根”,如此看來當今童謠作品質量大打折扣也就是必然的了。

  其次,時下一些童謠的新作品由於缺乏對當今孩子生活足夠的關注、認識和了解,作品內容相當貧乏,語言文字缺乏美感,音樂形象不夠生動,難以打動和感染孩子,提不起學生唱歌的興趣。因此,即使老師課堂上教熟了,但音樂課一過便再也無人願意唱了。

  最後,政府對童謠的推廣工作力度不夠。相比之下,流行歌曲利用電視、電臺、網絡、手機等多媒體強大載體迅速廣泛地傳播,加之歌星偶像的強大影響,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流行歌氛圍,長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兒童學唱流行歌也就成了家常便飯。在這種語境下,童謠的市場萎縮,歌唱陣地被成人的流行歌曲慢慢“蠶食”也就順理成章了。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童謠精品寥寥出現“斷代”,唱來唱去都是《小燕子》、《採蘑菇的小女孩》、《讓我們蕩起雙槳》等幾首“永久不變的歌謠”了。

  要想破解這種困局,當務之急是關注童謠詞曲作者的經濟待遇,適當提高稿酬,激發專業人士的創作熱情;鼓勵更多的人從事童謠創作,壯大創作隊伍;借鑒流行歌曲的成功經驗,加大童謠的推廣力度,讓優秀的童謠得以廣泛流傳。讓童謠響徹校園,讓學校成為童謠的童話王國,讓兒童們在美妙的童謠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庾春雲

熱詞:

  • 斷代
  • 校園歌聲
  • 兒童歌曲
  • 小燕子
  • 流行歌曲
  • 新童謠
  • 老鼠愛大米
  • 讓我們蕩起雙槳
  • 揚子晚報
  • 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