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相互對照的時代記憶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30日 15: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青島新聞網數字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張光茫

  以前讀過張愛玲的《對照記》,對照著照片看文字,是件極為有趣的事,況且還是張愛玲的。這本《對照記@1963》(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2月第1版),是我國台灣省、香港地區、祖國內地的三位“1963年生人”,用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在同樣的題目下各自成文,讓我看到了他們相互對照的時代記憶。

  《對照記@1963》由台灣省的楊照、香港地區的馬家輝、祖國內地的胡洪俠共同創作,既是個人的回憶,亦是集體的歷史。他們都生於1963年,但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卻大不相同。在書中,他們精選了華人社會50年來30個關鍵詞,大至談“三地”;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瓊瑤;或是尋常生活一定會接觸的火車、電車、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三人聯袂完成一個通過記憶互相對照的寫作,道出自己生命中種種的喜悅、疑惑或不堪……我們將看到他們于互相對照中,折射出半個世紀兩岸三地的滄桑變化。

  “三地”地域文化的差異,在關鍵詞的選擇上確實很困難。譬如“孔子”,在楊照這裡是他的第一個電影劇本:“寫到一半時,我就注意到這劇本的致命弱點──沒有女主角、沒有戀愛故事,卻有好多雄偉的大場面,哪有人會願意出錢拍這種電影。”馬家輝的孔子是一段少年時光,在“東院道”拐角處,“我生平首回知道孔仲尼先生到底長個什麼模樣”,還把某個女生説成是“孔布(恐怖)”。而胡洪俠的孔子則是:“時值1975年,到處都在批林批孔,小學生也得參加。”還有意外的收穫──小夥伴拌嘴吵架時會説:“我爹是孔老二?那你爹就是孔老二的孝子賢孫。”三個人的差異是多麼明顯。

  不同時代的主旋律,給三人的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胡洪俠的政治痕跡最重,楊照的政治性次之,馬家輝的則多的是一種社會性。比如寫“收音機”,楊照會談到他在“地下電臺”的往事,胡洪俠談到每天播送《東方紅》旋律的小喇叭,馬家輝講的則是“收音機殺人事件”。寫“單車”,楊照寫他當兵時騎單車的幸福感,馬家輝描述的是一個“灣仔舊區史上騎單車最慢的一位少年人”,胡洪俠寫的是“洋鬼子的舊車”。所以説,三人的文字,其實均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三人隔海較勁,但各自的文字風格又很不相同。胡洪俠有此一比:楊照是渾厚、正氣的鋼琴,馬家輝是優美、炫技的華彩小提琴,而他自己則是節奏慢、感慨哀怨的二胡。三人都是媒體人,都有文人自我解嘲的幽默感,卻又有著各自很不一樣的記憶。楊照説:“知道胡洪俠的農村背景後,我更加能夠體會到他身上的淳樸、草莽。而馬家輝家庭特有的氛圍讓他很敏感,家庭很多壓力會轉化成敏感流露在他身上。”由此看來,三人的經歷不能説有普遍的代表性,但有各自一定的代表性,有時會在他們身上找到那時的你我。

  讀完全書,時而陶醉,時而傷懷,時而驚奇,時而捧腹大笑,時而為三人的創意叫好。我想,如果他們各自能夠真誠地面對自我,寫出大時代下個人生活中的種種不堪甚至懺悔,又是否對讀者更有觸動,而非僅將重點放在趣味之上?當然,這只能希望在後面的書中見到了。

  (《對照記@1963》楊照、馬家輝、胡洪俠著,三聯書店2012年版)

熱詞:

  • 馬家輝
  • 楊照
  • 時代記憶
  • 1975年
  • 孔子
  • 對照記@1963
  • 收音機
  • 三地
  • 單車
  • 東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