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綜述:戛納上演公路片 旅途中體驗人生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4日 17: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法國戛納5月23日電(記者唐霽 韋巍)第65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23日進入第八天,主競賽單元展映美國影片《在路上》和法國影片《霍利車行》(前譯《悸動的冬青木》)。《在路上》是標準的公路電影,而《霍利車行》也可以視同為公路電影,它們都試圖通過旅途展示人生的各種體驗,尋找人生的定位和方向。

  《在路上》尋找生命方向

  小説《在路上》1957年出版,是美國作家傑克 凱魯亞克的代表作,表現了戰後美國青年的精神狀態,被視為上世紀60年代“垮掉的一代”奠基之作。小説講述兩個年輕人從美國西海岸旅行到東海岸,尋找生命的方向。

  1979年,美國著名導演弗朗西斯 科波拉購買了《在路上》的版權,並找人改編成劇本,但一直沒能拍成電影。巴西導演沃爾特 薩列斯曾執導《中央車站》和《摩托日記》這兩部經典的公路電影。2004年,科波拉看過《摩托日記》之後決定邀薩列斯執導《在路上》。主創人員從2005年至2006年開始籌備拍攝,甚至想拍一部紀錄片作為拍攝的基礎。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垮掉的一代’之前的事。它描述了兩個年輕人的政治和社會覺醒,他們發現了新的、陌生的人性地理,”薩列斯在記者會上説,“我拍過多部公路電影。我知道,你離出發點越遠,就越清楚‘你是誰,你從哪來,你最終要到哪去’。”

  談到本片拍攝,薩列斯説:“我們既忠於原著,又超越原著。所有演員都是影片創作人,我們試圖以即興創作的方式來拍攝這部影片。”

  《霍利車行》體驗各種人生

  “這是一部關於一個人的電影,關於經驗的電影,活著的經驗。”這是法國導演萊奧 卡拉克斯對於《霍利車行》的解釋。

  該片由卡拉克斯編劇和導演,講述了一個男人乘坐一個金髮女郎開的加長版轎車,在巴黎和巴黎周邊地區不停穿行,按不同的預訂,在車上易裝後下車飾演各種角色。他在24小時內先後經歷了殺人犯、乞丐、首席執行官、怪獸和父親等多個角色。

  這部實驗性很強的電影在媒體放映場引起掌聲和尖叫,也引發評論界的爭論。卡拉克斯在記者會上説:“誰是大眾?我不拍大眾影片,我拍的是個人影片……我關心是否有觀眾看我的電影。(他們)喜愛(我的電影)?如果有一個人喜歡,我就會很高興。”

  卡拉克斯生於1960年,在法國素有影壇“壞小子”之稱,並被認為是“後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他從23歲開始拍電影,迄今長片作品僅有6部。卡拉克斯1991年執導的《新橋戀人》歷時3年製作,耗資巨大,雖然票房和評論均不佳,但影片最後成為經典之作。

熱詞:

  • 公路電影
  • 在路上
  • 摩托日記
  • 霍利車行
  • 公路片
  • 人生
  • 戛納國際電影節
  • 旅途
  • 垮掉的一代
  • 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