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醫術語英譯"國標"提交世衛組織 解決交流難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4日 17: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 王蔚

  上海師範大學今天上午舉行新聞發佈會,該校外語學院副院長李照國教授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託,主持翻譯的我國1995年和1997年頒布的兩個中醫國家標準,已通過專家審定,並按要求履行了法定程序,將其作為中醫術語英譯的中國國家標準提交世界衛生組織,作為其制定傳統醫學術語國際標準的中方藍本。

  國際交流難在翻譯

  李照國説,上世紀70年代以來,海內外不少學者開始對中醫英語翻譯,特別是名詞術語的翻譯進行總結研究,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並制定了一些區域性的標準方案,為“中醫用語英譯國際標準化(International Standard Nomenclature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簡稱ISNTCM)”奠定了實踐基礎。但由於中西方語言、文化和醫理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再加上各方對標準化的概念、原則與方法認識不一,使得標準化的研究舉步維艱。各國專家對於中醫經典用語的翻譯及其標準化問題分歧較大。比如,對“脾主運化”是否應該譯成the spleen controls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這樣的主謂結構形式,目前中外專家的意見很不一致。

  探索總結翻譯原則

  目前,李照國教授已經初步完成了ISNTCM的研究工作,並主編了《中醫翻譯導論》《漢英中醫藥大詞典》等專著。尤其重要的是,他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了不少中醫英譯的原則。

  ■一是“約定俗成遵之而行”原則如將中醫的“瀉法”譯作pur─gation,將“五行”譯作fiveelements,將“經脈”譯作meridian,雖然很值得推敲,但由於長期使用,這些譯法已約定俗成,改譯反而會造成混亂。

  ■二是“理法方藥直譯為妥”原則比如,中國專家覺得將“風火眼”譯作wind-fireeye有些怪異,故提出改譯為acuteconjunctivitis,但西方專家卻認為這樣的譯法內含不確,易生歧義,最終還是選擇了形象的wind-fireeye,這説明直譯的中醫用語已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接受。

  ■三是“特殊症候適加意譯”原則如將類似青光眼的眼疾稱為“烏風內障”,將遊走性關節痛稱為“白虎歷節”,直譯難解,只好意譯,索性將“烏風內障”譯作glaucoma,將“白虎歷節”譯作acutearthritis。

  ■四是“獨有概念音譯為上”原則比如,中醫上既有功能之“氣”,也有物質之“氣”,既有先天之“氣”,也有後天之“氣”,這些“氣”過去一直意譯為vitalenergy,但總感覺意思不清、概念不明,不如音譯為Qi直截了當。目前音譯的“氣”已經為海內外所普遍接受,值得推廣。

  內地首譯《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素問》與《靈樞》之合稱,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但是,由於該部古文獻專業性強,加上用詞特別、句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差別甚大,深奧難懂,給中醫理論在全世界的傳播與發揚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特別是現代漢語中的許多詞彙,經過演變已不是文獻中的古漢語含義,尋找權威的今譯本,以正確、充分地理解這些古語所表達的意思,就變得尤為重要。對此,李照國教授自1985年起開始學習、研究和翻譯這部千古名典。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他所翻譯的《黃帝內經》,在2000年時被納入國家漢英對照“大中華文庫”工程,《素問》三卷譯本和《靈樞》三卷譯本,均已在近年相繼出版。這也是我國內地譯者所翻譯的第一部《黃帝內經》全譯本。

熱詞:

  • 中醫英語
  • 黃帝內經
  • 中醫術語
  • 翻譯原則
  • 脾主運化
  • 中醫理論
  • 中醫經典
  • 白虎歷節
  • 素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