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通訊:送別中國“長城第一人”羅哲文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0日 17: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羅哲文在北京八達嶺殘長城。中新社發 趙振清 攝

  中新社北京5月20日電 題:送別中國“長城第一人”羅哲文

  中新社記者 應妮

  “修長城修故宮參襄國徽設計無愧文物衛士 護名城護運河捨身文化遺産堪稱古建護神”,20日,這樣一幅對聯出現在中國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的八寶山追悼會門前,概括了這位88歲老人繁忙而充實的一生。

  作為中國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從16歲考入梁思成的營造學社起,羅哲文終身從事的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維修保護和調查研究工作。

  20日,這位瘦小的老者躺在鮮花叢中,神態安詳。生前的同事朋友從四面八方趕來送老人最後一程,包括中國文物局局長勵小捷等人。

  多年來一直為長城奔走的羅哲文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從28歲起,羅哲文一度曾每天騎著小毛驢上八達嶺勘察,反復斟酌後擬定了維修規劃圖;他對長城的研究以歷史文獻與現狀考察相結合,對長城的起點、長度、分佈及沿線、民族關係等進行深刻研究論述,還參與發起成立中國長城學會,提出開展“長城學”研究的建議。

  此後,羅哲文在全國政協會議上與其他委員聯名提出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公約》的提案,20多年來他積極參與世界文化遺産的考察、研討、評審工作等,儘管已是建築界泰斗級人物,但在老伴眼裏,羅哲文還是那個“電話一響,背起包就走”的人。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馬自樹的話來説,“在工作上有求必應”。

  著名作家馮驥才今天六點多特地從天津趕來送羅老最後一程。他認為在羅老身後,中國文保界應該做的一件事就是培養人才梯隊。他舉例,在日本每處文化遺産的背後,都至少有一名專家從事相關研究。“而中國這樣的專家還很少,像羅老這樣的大家更少。”馮驥才認為應該大力培養古建人才梯隊,以繼承羅老遺志,完成其未竟遺願。

  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則對記者坦言,要説羅老的事情三天三夜也説不完。但他認為羅老精神有兩點最值得大家懷念並繼承,一是心無旁騖地做文物保護工作的精神,“全心全意、所思所想都是圍繞著中國的文保事業,這被他視為生命的全部,蘇州的大運河老人家去了快100次”;二是不因循守舊,一直對中國文保事業抱有的創新精神,“他生前曾反復説,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文保體系、法規體系、理論體系以及修繕技藝”。

  其實,羅哲文對故宮的關注程度不亞於長城。當故宮從2003年起開始百年不遇的大修,西方一些文保專家就提出質疑:按照《威尼斯憲章》規定,古建修繕應遵循小修小補,儘量減少損壞的原則,而非大修甚至重建。而羅老則以自己的威望極力向國際社會解釋,國際文保原則針對的是西方磚石結構的建築,而中國古建以木結構為主,一旦屋頂有損,下面的梁架結構都會出問題,按照西方的保護原則解決不了問題,必須進行大修。正是羅哲文提出的有中國特色的保護原則,最終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京杭大運河、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恩師梁思成塑像在日本的豎立,這些都是羅老未竟的遺願。惟願早日實現,告慰在天之靈!(完)

熱詞:

  • 羅哲文
  • 中國長城學會
  • 威尼斯憲章
  • 國際社會
  • 文物保護
  •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公約
  • 馮驥才
  • 梁思成
  • 中國古代
  • 京杭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