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化解捐款質疑社會需要理性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9日 0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有了社會理性的注入,經濟學家夫婦“捐資助教”的事情,即便不能成為佳話,起碼也不會成為笑話。

  “學識落寂,金錢生輝,其實有些悲催。”面對輿論對自己與夫人聯名捐贈1100萬元給母校東南大學的關注,經濟學家華生在微博上發出了感慨。聯絡到前兩天華生夫婦婉拒校方命名教學樓的意願,現在又是對鉅額捐款來源的質疑,多少有點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味道。

  誠如華生所言,捐資助教為中華傳統,回饋母校乃世界文明潮流,一人一瓦,學以踐行,萬事可成。作為一個成功的經濟學家,在母校110週年生日之際,與同為校友的夫人捐資共襄盛舉,且不務虛名,這本應成為一段佳話,為何又陷入了不少懷疑的目光之中?

  如果是萬科的王石捐出這1100萬,人們自然沒有這樣強烈的反應,問題是一個鑽研學問爬格子的經濟學家一個“心血來潮”,就能捐出1100萬元,可見其家底的雄厚。在理性的經濟學家大多不能成為富豪的常態下,華生到底創造了怎樣的財富神話?這筆鉅額款項的來源,超出了人們平常的認知範圍。

  當然,質疑也得有根據、有事實、有邏輯,不能捕風捉影、主觀臆測,更不能帶有偏見地搞“有罪推定”。否則,群情洶洶之下,傷害的不只是華生夫婦,許多有經濟實力且熱心公益的人,見狀也難免寒心束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惹不起只好躲得起,這顯然不利於形成積極、正向的社會公益氛圍。

  面對質疑,華生沒有回避,向媒體做了一些説明和澄清,這種態度是可取的。但從目前看,鉅額財産究竟怎麼來的,依然沒有一個明白清楚的説法。不管他有沒有難言之隱,必須看到,“鉅額捐款”一旦引起輿論關注,就不再是個人私事,而是具有公共性的社會話題,對公眾作出真實而詳盡的交代,提供具有説服力的答案,既是對個人負責,也是對其母校負責,也只有這樣才能平息輿論風波。

  儘管帶著問號,人們還是期待能夠把好事辦好,讓這一事件有個圓滿的結果。化解捐款質疑,需要公眾和媒體的科學求證,也需要當事人的認真回應,有了社會理性的注入,經濟學家夫婦“捐資助教”的事情,即便不能成為佳話,起碼也不會成為笑話。

  本報特約評論員李力言

熱詞:

  • 經濟學家
  • 社會理性
  • 華生
  • 母校
  • 社會需要
  • 有罪推定
  • 中華傳統
  • 財富神話
  • 萬科
  • 鉅額財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