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未來航天器具有自我修復能力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8日 16: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合肥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天下午,我國控制領域、航天領域著名專家、中科院院士吳宏鑫做客中科大論壇,給科大學子們帶來一場《航天器控制現狀與未來》講座。他告訴大家,我國神舟系列飛船的成功,用事實告訴世界,我國飛船能做到精確返回著陸,不是“蒙中的”。他向科大學子發出邀請:歡迎大家投身中國航天事業。

  飛船精確著陸不是“蒙中的”

  在航天技術上,有一項是各國競爭的重點——載人航天器控制。吳宏鑫説,往返于天地之間的載人飛船是載人航天器的一個重要部分。對載人飛船的控制,需要掌握兩項主要技術,一是高精度安全返回技術;二是交會技術。

  “很高興告訴大家,這兩項技術我國都成功突破了。”吳宏鑫説,從神舟飛船的返回情況來看,返回艙的開傘點控制精確度均在10公里以內,實現了返回著陸平穩。

  “但起初我們提出將精確度控制在10公里之內時,許多人認為我們是胡説八道,因為美國和前蘇聯都沒有做到。所以,當我們第一次做到時,許多人還以為我們是蒙中的。”吳宏鑫説,當時在國際上仍有不少質疑聲,但隨著我國神舟系列飛船的陸續發射,我們用事實證明了我們的飛船返回著陸精確度屬國際先進。

  “雖然我國整體的航天技術與美國等國相比還有差距,但這項技術我們還是先進的。我的理想是再將精確度範圍縮小。”吳宏鑫説,但精確度太高有一個負面效果,那就是著陸時的加速度過快,如果人在返回艙內肯定會受不了。

  “如何克服種種障礙,使飛船返回著陸更精確是我們的一個奮鬥目標,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吳宏鑫説。

  讓衛星具備“自我修復”能力

  吳宏鑫説,隨著航天器肩負的任務從單一到複雜,人們對航天器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發展航天器自主控制是未來方向。

  “什麼是航天器自主控制,就是在無外界干擾的情況下,航天器不需要人工操縱,仍能正常運行。”吳宏鑫説,現在衛星的最大問題是不能預測故障,不能處理事先沒想到的故障。這就需要航天器具備能臨場判斷突發故障並進行重構的能力,從而排除故障。

  吳洪鑫透露,美國已經在航天器的可進化、可再生方面先行一步,我國已開始著手進行這方面研究,讓衛星具備自故障修復能力。一旦在運行當中發生故障,衛星可以自我“修復”。“比如一個晶體管壞了,它就自己再長出一個晶體管。”

  “不要迷信院士,包括我!”

  今年73歲的吳宏鑫是我國控制領域、航天領域權威專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面對台下眾多科大學子,這位老院士顯得十分謙遜。

  “我常用兩個‘0’來評價自己:我應該知道的東西與要知道的東西相比,等於0;我做的工作與應該要做的工作相比,等於0。”吳宏鑫説,“所以不要迷信專家,也不要迷信于院士,這其中也包括我。”

  在講座尾聲,吳宏鑫對科大學子説,科大每年有許多學生出國,但大家要記住一件事,我們出去的目的是為了回來。“我向大家發出邀請,歡迎大家投身中國航天事業。”吳宏鑫説。

熱詞:

  • 吳宏鑫
  • 修復
  • 神舟系列飛船
  • 飛船返回
  • 載人航天器
  • 返回艙
  • 未來方向
  • 著陸
  • 學子
  • 蒙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