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京華時報:慈善“強捐”會將公益帶入絕境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5日 13: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強捐不但救不了慈善事業,還會把公益慈善帶入絕境。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四川攀枝花市公務員、事業單位在編員工、教師和一些企業等,被強制捐出一個月基本工資給一個新成立的基金。儘管此事得到包括攀枝花團市委一名副書記在內的數名當地人士證實,但該市外宣辦負責人稱,這個“扶貧幫困基金”的捐款屬於自願,募捐發起方攀枝花市慈善會也否認存在強捐。

  此事想必不難查清。既然引起這麼大爭議,當地有必要作出説明。若果真如此,不妨誠懇致歉,儘快糾正,這才是挽回政府部門和慈善機構公信力的正確方式。大家都知道,即便存在誤讀,類似做法卻並不鮮見,甚至被一些地方政府當作推動慈善事業的慣常舉措。正視這個問題,尤顯重要。

  近年來不斷有醜聞曝光,一些慈善機構面臨不被信任的尷尬處境。在這種背景下,任何違背慈善事業原則的事情,都可能成為壓倒官方慈善機構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人可能會説,攀枝花有關方面這樣做的初衷與目標都是良善的。問題是,一旦在操作中違反捐款自願原則,任何高尚的目的都會被打折扣,也將污損慈善事業的美好形象。即便採取類似手段能更有效地募捐,這也不能成為發展慈善事業的正常途徑。強捐不但救不了慈善事業,還會把公益慈善帶入絕境。郭美美事件發生後,社會捐款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就表明了這一點。

  只有尊重個人意願的捐款才是真正的慈善,強捐既不可能激發公眾善心,也不可能推動慈善事業發展。在官辦慈善機構屢遭質疑的今天,相關慈善機構更應通過主動公佈賬目、透明化操作公益項目等方式,來贏得公眾的認可與參與。

  當前社會階層越來越多元化,與此相適應,應當鼓勵有餘力者“勿以善小而不為”,高收入階層主動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在制度上,要相對應地建立起吸納不同收入人群參與的慈善事業體制。重點在於,突破現有制度瓶頸,允許成立民間慈善組織,鼓勵人們根據個人意願參與慈善事業。

  慈善事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總有人需要幫助。光靠官辦慈善機構,難以準確、全面地找到這部分人群,並給予恰當、體貼的幫助。因此,能夠讓社會成員積極主動地參與慈善活動,才是一個社會慈善事業正常、有效運作的標誌。在任何情況下,強捐都不該是慈善事業的合理手段。

熱詞:

  • 慈善事業
  • 公益項目
  • 慈善機構
  • 此事
  • 制度瓶頸
  • 慈善活動
  • 教師
  • 民間慈善組織
  • 該市
  • 社會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