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強捐攤派”讓扶貧濟困走向了反面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5日 11: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有不少網友發帖稱,四川省攀枝花市公務員、事業單位在編員工、教師和一些企業等,被強制捐出一個月基本工資給該市新設立的“扶貧幫困基金”。南都記者採訪多名攀枝花網友,驗證了網上傳言,還獲悉當地要求公職人員若洩露強捐消息要被開除。攀枝花外宣辦稱“扶貧幫困基金”發起的捐款都屬於自願,攀枝花市慈善會也否認強捐。(5月14日《南方都市報》)

  攀枝花市是四川省的工業強市,以攀鋼而設市、聞名,經濟發展水平、居民人均收入一直高於成都之外的四川省其他地級市。因為因礦設市、興市,又地處四川西南部靠近雲南省的邊緣,攀枝花市的城市化發育程度相當高,城市人口遠遠超出農村人口,這在內地十分罕見。

  依照相關資料介紹,攀枝花市貧困人口大致包括,以少數民族居民為主體、居住分散、適宜栽種的土地等資源較少的農村人口,大中型水利水電移民和煤炭採空沉陷區居民,國有企業下崗分流人員及其家屬等幾類。對這些人群給予扶貧幫困,最重要、最主要的應通過儘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並由政府、相關礦産和水利水電開發企業給予必要扶持或補償——如前述,從攀枝花市經濟發展水平、産業結構等情況來看,當地政府應當通過制度體系,救助總量並不太多的貧困特別是特困人口;相關礦産和水利水電企業更是從資源能源開發中賺得盆滿缽滿,履行基本的社會責任是完全必要的。

  當然,攀枝花市建立一個基金,效倣東部沿海地區一些城市的做法,發動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職工、教師等當地收入相對較高的居民參與扶貧幫困,也不能説就是不恰當的。筆者曾在攀枝花市學習和生活過數年,對當地因貧富差異導致的社會歧視、階層矛盾有所了解。從某種意義上講,實現城市居民廣泛參與的扶貧幫困,才有助於促進各階層的融合,減少社會歧視及由此而生的矛盾。

  依照《南方都市報》的報道,攀枝花有關部門否認了“扶貧幫困基金”向當地公務員等群體發起強捐攤派,但當地網民、市民卻堅稱強捐攤派的存在。很顯然,單位不同、身份各異的當地網民、市民,聯合起來編造一個謊言的幾率幾乎為零。探究起來,這背後存在兩種可能性,要麼就是當地有關部門撒了謊,強捐確有其事;要麼當地黨委政府在發起該項基金及捐款活動時,明確確定了各部門各基層應完成的捐款指標,如此一來,即便提到過“自願捐款”的原則,也就變成了無關緊要的點綴,沒有哪個部門、哪個區縣和街道會真以為該項基金捐款帶有自願性。

  攀枝花網民、市民被要求“自願”捐款,這首先給他們當中的年輕職員、承擔著房貸等多項沉重支出的職員、有多人被劃入捐款行列的志願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必將影響其生活質量,不排除由此引發個例嚴重問題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強捐攤派的形式,讓當地普通公務員在內的城市居民,是在政府強壓下參與捐款的,儘管這筆錢真的有可能用在當地特困人口身上,但並不能由此帶給城市居民參與慈善公益的成就感,更談不上提升他們日後自發參加相關慈善公益活動的積極性。一些人與受捐助對象(特困居民)之間的隔閡矛盾反而可能加大,簡言之,強捐攤派,讓扶貧濟困走向了發起時確立的目標、意義的相反一面。(鄭渝川)

熱詞:

  • 南方都市報
  • 攀枝花市
  • 基金
  • 扶貧幫困基金
  • 水利水電
  • 階層矛盾
  • 教師
  • 特困人口
  • 該項
  • 社會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