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尼克松訪華:地緣政治的外交政策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2日 0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世界變局與中國前沿》 鄭彪 著中國經濟出版社

  作者近年來致力於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主張創建中國版地緣政治學。他認為,對西方“文明衝突”理論的地緣政治目的缺乏警惕,理論上缺乏認識,實踐上應對不力,是發展中國家諸多挫折的一個重要原因。

  該書截稿于2011年6月,大半年來國際國內形勢發展很快,驗證了本書的基本觀點。

  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環境下,改善中美關係成為尼克松政府對蘇政策的關鍵因素。

  中國領導人是我所遭遇到的對手中,最能接受尼克松式外交手法的一群人。他們和尼克松一樣,認為傳統的議程是次要的,最要緊的是找出是否有可能在一致的利益上合作。

  基於這些原因,中美對話初期階段主要集中在協調觀念與基本方法上。毛澤東、周恩來與日後的鄧小平,都不簡單。毛澤東是有遠見的、冷靜的革命領袖;周恩來是高傲、有魅力、幹練的行政主管;鄧小平則是具有根本信念的改革者。這三個人反映出的是古老中國經驗的精華,能夠分辨何者應該堅持,何時應權變。

  他們的談判作風與蘇聯領導人大異其趣。蘇聯的外交官幾乎絕口不談觀念問題,他們的戰術是,選定莫斯科當下關切的一個問題,糾纏不休,旨在令對手疲乏而不是被説服,而獲致一項決議。蘇聯談判代表的堅持與死硬,強調蘇共政治局的一致意見,反映出其紀律嚴酷,也透露出蘇聯政治的內部張力,把政策變成累死人的零售叫賣,葛羅米柯就是這一派人士的典型。

  中國領導人代表著在感情上遠為安全的社會。他們比較不在意計較小地方,而著重建立信心。

  我在和周恩來起草上海公報時,一度建議拿掉中方版本中一句話,換上美方版本,可又擔心周恩來可能反對它。他説:“這樣子談不出結果的。如果你能説服我,為什麼我們的字句不妥,我就聽你的。”

  周恩來的態度裏不是出於抽象地表示善意,而是因為他確實把握住長期的優先秩序。

  1972年2月,尼克松簽署上海公報,替未來十年的中美關係提供藍圖。上海公報有個破天荒的特徵:它有一半以上是雙方各自表述在意識形態、國際事務、越南和台灣問題上面的不同觀點。奇妙的是,雙方見解不一的部分卻給雙方有同感的主題,賦予重要意義。

  上海公報及促成公報之外交折中,誇大一點來説,使得尼克松政府能夠建立嶄新的和平架構。美國一公佈對中國開放,國際關係的模式就起了戲劇性大變化。日後,西方國家常稱美國的對華關係是“打中國牌”,仿佛中國領導人之政策,可以在華府設計似的。事實上,“中國牌”從來不曾打過,也不存在。美國政策的作用是,建立一個架構,在國家利益相合時能夠彼此支持。

  (文/基辛格,摘編自《大外交》)

  文字整理:肖顯

熱詞:

  • 尼克松政府
  • 上海公報
  • 外交政策
  • 尼克松訪華
  • 中國牌
  • 周恩來
  • 大外交
  • 文明衝突
  • 蘇聯
  • 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