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我們拿什麼來解"老外"的困惑?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0日 10: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報載,來自巴西的mozer在東莞人世博廣場,看到兩個小偷把手伸向一女子的揹包時,mozer用雨傘拍打小偷的手臂兩次讓小偷停止了偷竊,小偷轉過來追打mozer。現場數十人圍觀,但無人援手。昨日下午,有關方面向他頒發了見義勇為獎金5萬元。但mozer説,沒有任何人幫他讓他覺得很不正常。

  在“彭宇案”發生之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便在助人為樂上上演,“圍觀”、“繞道走”、“扶不起”成了流行語。一旦有人敢跨越雷池一步,“許雲鶴案”、“吳俊東案”等頻發。於是,“助人反蒙冤”對國民産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導致“扶不起”更加流行。其背後説明,社會的信任基礎十分脆弱,一旦出現了信任危機,社會便出現原子化的個體狀態,明哲保身、自私自利便成了人本能的第一選擇。於是,13億人扶不起一個摔倒的老人,成了社會的悲哀。

  而今,見義勇為的老外被小偷追打,現場數十人圍觀,自然會讓他覺得“很不正常”。因為我們這個社會需要互相幫助,只有大家互相幫助,才能讓小偷意識到行竊犯罪是要付出代價的,才能震懾住小偷。可惜,現實情況恰恰相反,怎麼不令老外失望呢?殊不知,老外的失望,更是對國民的譏諷與鞭撻。

  當然,見義勇為,本身就會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的經濟風險和生命風險,實現必要的防備是必要的。淮安賣豆餅的老太撿到錢歸還失主,反被失主告上法院;揚州女孩扶起被撞倒的老太,反被誣陷為撞人的人。她們需要洗脫“罪名”,需要證明。於是,人們感到:做好事多難,難的不是自己出力吃虧,關鍵是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甚至反被訛詐而惹上官司賠錢,這不僅是對做好事的打擊,更是揭了文明法治社會的傷疤,讓國民蒙羞。

  事實上,國民的道德觀和性本善向來是受人尊敬的。張愛玲的小説《半生緣》中窮人出身的金芳夫婦和魯迅筆下的那個車夫們的善舉,足以讓我們認同。現實生活中的“合肥老太”家人四度拒絕車主賠償,他們説的“人家也是做好事,要了他們錢,一輩子良心都過意不去。”“不能為了錢賣了良心,好人應該有好報。”雖只是短短的兩句話,卻扶起了良知和正義。看來,要想解老外的“圍觀困惑”,不僅需要喚醒國民的道德良知,讓大多數國民的血管裏流著“道德的血液”,而且還需要用法治來救贖道德,用道德和良知來評判司法的公正,以期達到醫治“圍觀病”的基準,從而在社會上營造一種“以冷漠為恥,以助人為榮;以訛詐為恥,以感恩為榮”的良好氛圍,真正用溫暖喚醒冷漠,用愛心融化冰冷。

熱詞:

  • 圍觀
  • 小偷
  • mozer
  • 罪名
  • 半生緣
  • 扶不起
  • 國民
  • 張愛玲的小説
  • 撿到錢
  •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