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見義勇為為何總是“弱勢群體”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9日 06: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報載,6日上午7點40分,一名小夥子從連雲港通灌北路橋,突然跳入龍尾河中。一位老者看見後,放下三輪車,脫下衣服就扎進水中救人。老者先後三次入河救人,後在趕來的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的幫助下,終將小夥子從三米深的水裏解救上岸。老人為救落水者三次下河,上岸即刻累癱倒地。(見5月7日的《揚子晚報》)

  這位老者今年56歲,平時靠蹬三輪車拉客為生,可謂弱勢群體。但當有人需要救援時,該老者並不“弱勢”。

  無獨有偶。一對夫妻落水,不少人旁觀,救人的是懷有身孕的農家女馮月榮。再想起“小悅悅事件”中救人的拾荒阿姨陳賢妹等。我在為見義勇為者熱烈鼓掌的同時,不禁要問:為什麼救人的都是弱勢群體呢?

  前不久,翻閱見義勇為的在冊資料,發現深圳見義勇為的英雄中,外來工佔了近八成,不覺讓我等市民臉紅。有人解釋説,這是因為犯罪分子作案,一般都在外來工比較集中的城中村,因而見義勇為的自然是外來工多了。殊不知,能不能見義勇為,關鍵是看一個人的社會道德和精神追求。外來工來自於社會最底層,他們的性格比較純樸、思維比較單純、性本善的意識比較強烈,面對歹徒,對面需要救助者,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怎麼施救,而不是施救後所産生的後果,因而,弱勢群體很少當“看客”。但正因為他們是弱勢群體,只懂得見義勇為,不懂得見義眾為、見義智為,往往導致自己見義勇為後“流血又流淚”。如果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不兜底,令人心痛。畢竟,見義勇為行為是公民的一種道義選擇,並非一種謀求利益的投機選擇。給予見義勇為者及其家屬應有的社會保障,能夠讓道義選擇延伸到社會責任的自覺義舉找到一個合適的評價平臺。這既是政府弘揚社會正氣的責任所在,也是弘揚社會浩然正氣的時代需要。

  這位小夥子跳河了,我想肯定不只這位老者看到了,為什麼其他人不施救?不管是有意當“看客”還是無意當“看客”,其背後的深層次根源更值得拷量。邪不壓正,路人皆知。可是真到了“該出手時就出手時”,有些市民就開始觀望了。當然,“看客”心態由來已久,古代有人被執行死刑,刑場上總是圍著一群“看客”。因為在他們心裏:人死時很好看。於是,有人跳樓、跳河了,看就是樂趣;有人被小偷用刀捅得鮮血直流,有人被車壓得鮮血滿地,視而不見,更灑脫。

  這世上不管是“看客”佔主角,還傳統的美德思想佔主流,道義、溫暖和愛依然存在。這從這位老者、馮月榮、陳賢妹等弱勢群體的代表“義舉”中可看到。如果我等市民都能像他們這樣,把見義勇為當作一種傳統美德,當作每個國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或許人性道德和良知也會自然表現出來,城裏人同樣不失性本善。(易右珍)

熱詞:

  • 弱勢群體
  • 看客
  • 弱勢
  • 揚子晚報
  • 跳河
  • 刑場
  • 作案
  • 入河
  • 城中村
  • 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