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面臨決戰關頭 新能源汽車的“中國式焦慮”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20: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騰訊汽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十年發力,中國一度成為世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風向標。

從上至下,均對之寄予厚望。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深圳大運,我國新能源汽車頻頻亮相,“戰績”不俗,好評如潮。

從2009年開始,由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四部委共同組織啟動的“十城千輛”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工作,如今已發展至25個城市公共領域示範和6個城市的私人領域示範。表現突出的深圳市,近三年來新能源汽車累計實現安全行駛里程超過9500萬公里,其中公交8800萬公里,出租車700萬公里以上。

然而,儘管如此,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卻並未如當初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快速。剛剛率督導組去各示範城市調研歸來的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表示:“有些方面與預想有差距。”

2011年的最後幾天,當業內最重量級的各界人士齊聚北京“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座談會”,科技日報記者從他們口中,體會到一種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中國式焦慮”……

焦慮1:國際競爭壓力劇增

“國際電動汽車産業開始明顯的加速,國際汽車巨頭電動汽車研發和産業化的步伐不斷加快,使得我們電動汽車自主創新和自主發展所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劇增。”會議伊始,主持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秘書長付于武便如此直言。

據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陳家昌考察了解,這幾年韓國在燃料電池技術方面發展非常快,帶給我國企業的壓力陡增。“原來我們做燃料電池技術的時候,一般都是看看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對韓國沒有太多關注,當時他們對此不是太感興趣……”

而一份來自德國的資料顯示,該國正計劃投資140億歐元建設電動汽車創新平臺,遠超過我國已經投入的加上未來10年的投資總和。

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則定義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是“起步不晚、發展不慢、基礎不牢、差距存在”,中高端技術競爭壓力會越來越大,我國“面臨決戰關頭”,必須繼續加大攻關力度,推動我國汽車工業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迅速轉型,“否則將會形成新一輪的技術引進高潮。”

這種差距與危機,在新能源乘用車型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比亞迪是國內目前該領域公認的領軍企業,據其總裁王傳福稱,在大運會等項目推動下,“比亞迪電動出租車和私家車今年累計超過1千輛以上。”這一數字在國內雖然驚人,但相比日産聆風全球兩萬輛、美國雪佛蘭沃藍達近5千輛的銷量,相去甚遠。此外,Minicooper電動車、奧迪A3電動車、沃爾沃C30電動車等高品質車型也正虎視眈眈……

焦慮2:自身産能不足

對於新能源汽車産業,與會代表尤其是企業界代表有一個共識:10萬輛的年産能是一道坎。只有邁過這道坎,新能源汽車才能真正形成産業化,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發展。

“新能源汽車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尷尬的地方,就是成本。”一汽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李駿説,目前無論是新能源整車還是總成的工藝技術,我國企業都不具備10萬輛級的批量生産能力,這意味著成本降不下來,産品就難以普及。他認為,這應是“十二五”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通過研究發現,國外車企通常都是按10萬輛規模設計生産,但我國自主品牌的傳統轎車平均每車型每年産量才2.8萬輛,更別説新能源汽車的10萬輛年産能了,“永遠湊不齊!”他建議車企適當聯合。

不過也有代表表示,“十二五”中國新能源車能不能成氣侯,根子上還是在於企業。但企業下不下決心投錢,就要取決於政府部門和外部環境了。

記者還記得,此前去某自主車企採訪時,對方負責人表示自身具備年萬台以上新能源汽車的生産能力,然而整個社會配套設施缺乏,軟硬體環境都不具備,因此車企在此方面持保守觀望態度。

與我國現狀形成對比的是,據確切消息,聆風和沃藍達明年的産銷目標定在了10萬輛,而豐田在2014年或2015年將在天津建立10萬輛級的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

焦慮3:“十城千輛”是否延續

不可否認,“十城千輛”示範推廣試點工作對於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正如示範城市代表、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陸曉春所言,“示範工作非常必要。”

他説:“新能源電動車是全新的技術領域,和傳統的汽車是顛覆性的或者是革命性的,只有通過不斷的示範來暴露問題,來提升我們的技術。除此外,我們在示範運行過程當中也探索了新能源汽車的運營模式。”

不過,當初四部委制定啟動“十城千輛”工作時,以3年為期,也就是説到明年試點工作行將結束。

對此,王傳福希望“十城千輛”能夠延續下去,“推出一款新手機,三五個月就夠了。開發一個新車型,至少需要3到5年。我們希望試點週期是6到8年,否則産品一開發出來,政策就結束了。”

上汽公司新能源汽車事業部總經理幹頻也認為,“十城千輛”3年時間太短,當企業有針對性地開發出産品,剩下真正參與示範運行的時間就非常少了。另外,目前我國能夠支持混合動力技術發展的只有“十城千輛”(私人用戶購買混合動力汽車3000元人民幣的補助不足以支撐),混合動力雖在歐美是成熟技術,但在我國還剛剛起步,需要在後續的“十城千輛”工作中不斷完善

熱詞:

  • 新能源汽車
  • 藍達
  • 十城千輛
  • 汽車工程學會
  • 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