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京報:凱奇百年計,“先鋒”何去從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12: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約翰凱奇是一座大山,想要了解先鋒音樂,誰都繞不過去。他那首《4分33秒》的作品,告訴我們,誰規定了音樂必須被演奏?

  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今年百歲誕辰,德國各地這幾天到處都是凱奇。西德科隆,東德柏林,一邊是搬到了科隆大教堂前與博物館內的“八座橋”凱奇紀念演出系列,另一邊是視覺裝置與手稿展。科隆愛樂音樂廳大堂裏,碩大的黑白海報上,凱奇身穿剪裁貼身的短夾克向我們走來。那件夾克,如果你想要,可以在音樂節上花140歐元買到。

  凱奇是一個事件。他在作曲以外做的一切,都比作曲本身有趣。他那首當初在音樂廳裏因沉默了“4分33秒”而震驚世界的《4分33秒》已經沒有必要在音樂節上重復。但現代音樂起源在此。

  離科隆不遠的小鎮Witten恰好也在辦年度的新室內音樂節,三天三夜,密集演出歐洲各地的現代音樂作曲家的新作。有從上世紀60年代就獨當一面的裏蓋蒂老友、丹麥作曲家漢斯阿布拉漢姆森,也有80後的塞爾維亞新人。曲目全是不打折扣的新,參與者的視線全都朝著往前探索的方向。

  所以當耳朵換到了科隆以後,緊繃幾天的思維與聽覺忽然鬆弛了下來。這個老人百年誕辰日快到來之前,被從上至下都有人理解與尊重avant-garde(先鋒)的德國請回了祭壇之上,作為科隆新音樂節今年的主角登場。同時被致敬的還有伯恩斯坦、菲利普格拉斯、約翰亞當斯等人。

  紀念凱奇百年誕辰,德國做得比美國更多。科隆是德國,也是歐洲的現代音樂重地之一,同時也是前衛藝術的發動機。凱奇來過幾次科隆做採樣。這幾天與我交談過的文化官員、音樂節組織者、作曲家們,讓我意識到,直到今天,現代音樂存在的重大命題,依然是去精英化。所以凱奇老邁彌堅。但Witten相對而言仍舊是個精英化的聚會——交流學術,廢話少説。它有自己的門檻。

  凱奇也是有門檻的,這門檻不是研習和弦技法,而是叫做“開放”。科隆大教堂旁的約翰凱奇午後露天音樂會,提醒了我凱奇作品中有關音樂與環境關係的探索。那日天氣忽明忽暗,哥特大教堂龐雜、持重,但就在咫尺的火車站頻繁有列車進站或啟程,呼嘯著帶來遠方的新塵。科隆本身就很約翰凱奇,“偶然”多於“機會”,即興多於算計。四個合唱團,一個管弦樂團,一個爵士樂隊,散開布陣成“四合院”結構,由亨德爾《彌賽亞》開始,凱奇的實驗作品“歐洲清唱”(EurOratorio)以拼貼形式啟動。有些觀眾是專程來看,另一半則都是路人。他們自發地步入樂團歌者的包圍之內,緩慢尋找一個合適的聆聽位置,就停了下來。

  歐洲多首古典名曲的碎片,與披頭士作品、愛爾蘭傳統民謠的片段互為交織。但最有趣的是當肖斯塔科維奇《爵士組曲》響起,大教堂每三刻鐘響一回的鐘聲忽然笨拙地插進來,有計劃地演出與非人為的聲響摩擦出的趣味。現場觀眾們認出來了,發出會心笑聲。而這笑聲本身,與半空鴿子無聲而不規則的飛翔,與不同色塊做記號的樂譜之間,都在互相進行著流通,並混合組成了只屬於這一刻的經驗,無法複製。

  吊詭的是凱奇百年誕辰,而21世紀的不少音樂學院卻還埋頭在19世紀的“先鋒音樂”中。真正的先鋒精神,只怕是從未被理解。(轉自新京報,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熱詞:

  • 凱奇
  • 先鋒
  • 先鋒音樂
  • 百年誕辰
  • 京報
  • 音樂節
  • 4分33秒
  • 現代音樂
  • 作曲家
  • 肖斯塔科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