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外媒:中國和美國是世界經濟“連體嬰”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09: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美關係實質上很簡單:為實現經濟增長,中國需要美國的創新技術,美國需要中國的市場。如果雙方都想從共生中獲利,那麼惟一的方法就是相互合作、擴大投資並實施改革

  【《德國金融時報》網站4月30日文章】題:世界經濟的連體嬰(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邁克爾 斯彭斯)

  中國和美國目前都在經歷重要的結構性變化,而且雙方都認為,這種變化將終結中國製造廉價産品而美國予以購買的黃金時代。許多人尤其擔心──如果這種變化導致兩國展開直接競爭的話──只有一方能贏。

  這種擔心可以理解,但它基於錯誤的前提。雙方能夠而且也應該從新關係的發展中獲益。這種新關係反映了正在變化的結構性現實──中國經濟不斷增長,其實力相對於美國不斷加強,技術變革突飛猛進,發展中國家收入不斷提高促使全球供應鏈條發生演化。但雙方首先應該承認,兩國以互惠互利方式相互依存的舊模式已經過時,現在需要的是一種新模式。

  舊模式出色地為雙方服務了30年。在此期間,中國的經濟增長由勞動密集型的出口行業推動。借助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輸出的技術和知識,出口行業變得比較有競爭力。這與中國巨大的公共和私人投資(高額乃至過度的儲蓄使之成為可能)一併支撐起了許多中國人收入的不斷增長。

  另一方面,美國消費者在貿易商品領域從産品相對價格的下降中獲利豐厚。與之相應,就業在美國向附加值較高的生産活動轉移,而這又促使美國人的收入增長。

  當時全球供應鏈的主要走向是由東向西,這反映了世界經濟中貿易商品領域內需求的構成和位置。

  但這一切正在變化。優勢正從成本向經濟增長轉移。供應鏈目前雙向運轉,且正以新方式相互結合。中國的需求不但在增長,而且因為收入不斷提高而向高檔次商品和服務轉移。

  中國的角色由此發生變化:這個從前為西方提供便宜貨的供應商現在正變成西方産品的重要顧客。這為發達經濟體提供了使經濟增長和就業恢復平衡的重要機會──前提條件是,這些發達經濟體在正在形成的供應鏈的相應部分具有競爭力。

  中國人收入不斷增長也表明中國正在發生結構性變革,對高級工作的需求在增加。技術和知識仍然非常重要,但在吸收西方的工具和技能之餘,中國必須開始自行研發新技術。

  為應對這種結構性變革帶來的挑戰,美國政策的目標應該是,擴大貿易規模,且關注就業。此外,美國政策以外部需求為方向的新定位還應著眼于兩個關鍵領域:教育和投資。

  一流的教育對為中産階層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來説至關重要,投資則可以使美國──尤其是美國的中小企業──免遭與全球供應鏈脫鉤的厄運。此外,如果消除限制外國直接投資──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直接投資──進入美國的壁壘,那麼美國在短期內也會獲益。

  在中國方面,政策不是問題。中國領導人已經意識到發展另一种經濟增長模式的重要性,並將這種認識納入了“十二五”規劃。

  中美關係實質上很簡單:為實現經濟增長,中國需要美國的創新技術,美國需要中國的市場。如果雙方都想從共生中獲利,那麼惟一的方法就是相互合作、進行實質性投資並在太平洋兩岸都實施改革。

熱詞:

  • 連體嬰
  • 美國政策
  • 外媒
  • 世界經濟
  • 供應鏈
  • 德國金融時報
  • 中美關係
  • 貿易規模
  • 外國直接投資
  • 斯特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