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臺軍“海狼戰術”遭質疑
4月底關於臺海軍將組建“迅海”級高速隱形導彈艦攻擊中隊的消息傳出後,島內熱炒所謂“海狼戰術”,期望以數量眾多的隱形導彈艦艇,在狹窄的台灣海峽水域抵消解放軍海軍的艦艇優勢。但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副教授詹姆斯 霍爾姆斯卻當頭潑下一盆冷水,他在日本《外交學者》雜誌上發表的分析稱,臺軍的設想還存在眾多不確定因素。
《台北時報》此前稱,台灣“立法院”已編列專門預算,資助臺海軍在2014年前部署一個由7-10艘“迅海”級隱形導彈艦組成的攻擊中隊。該艦採用流線型雙體船設計,配備8枚台灣自製的“雄風-2”或“雄風-3”反艦導彈。島內分析認為,鋻於台灣海峽的複雜水文環境,航速高且外觀隱秘的“迅海”級如果運用得當,將給跨越海峽的攻擊力量以巨大打擊。
但霍爾姆斯的分析稱,台北尋求用先進的高速導彈攻擊艦艇爭奪制海權,“還是先別急於打開香檳慶祝”。在他看來,首先啟動“迅海艦”工程可能並不意味着台灣全面調整海戰模式。目前臺海軍仍以傳統的維護海上航行通道和反登陸為主要任務,外界不清楚臺軍是否接受新的鬥爭策略並重塑海軍文化。過去,臺海軍認為小型艦艇只是附屬於主力艦隊,需受主力艦隊或陸軍指揮。台灣海軍必須從作戰理論、戰術乃至航海技術方面對小艦小艇指揮官進行培訓,還必須給他們便宜行動之權。
第二,台灣海軍希望奉行以小艇攻擊為主的“海狼戰術”,但“迅海艦”真能像宣傳的那樣完成任務嗎?美軍瀕海戰鬥艦的教訓就足以讓人警惕,它採用的技術無疑是革命性的,可是付出巨大的建造成本後,卻難以完全實現預期性能。第三,在《台北時報》的報道中提到的“迅海艦”服役數量也讓人心生疑竇。“迅海艦”總共只有7-10艘,意味着可能只有4艘能出海作戰,這對“防衛台灣”遠遠不夠。
霍爾姆斯稱,臺海軍的“海狼”戰術最關鍵的一點是人的因素。他表示,即使有最優秀的戰艦,如果沒有技術熟練、銳意進取的軍人來操控,在戰時仍將形同擺設。他用二戰美國海軍的戰績為例稱,小型艦艇也可以創造重大戰績,但必須具備大膽果斷的指揮團隊。他強調,“迅海艦”服役後,台灣海軍必須給予艦上人員不受集中指揮和控制的自由以發揚創造力,讓敢於冒險的軍官來指揮艦艇,才可能打造出一支反應敏捷、作戰靈活的海軍。▲(羅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