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探訪全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憑吊烈士英靈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2日 15: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烈士陵園裏的無名紀念碑。殷櫻攝

  中新網巴中4月28日電 題:探訪全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憑吊烈士英靈 傳承革命精神

  作者 殷櫻

  近日,記者跟隨“巴蜀萬里行”大型新聞採訪團,走進位於四川通江縣的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一踏進烈士陵園,到處可見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據了解,這座烈士陵園在進行修繕的收尾工作,計劃於今年5月9日正式開園。

  據介紹,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於2011年10月開始修繕保護工程建設。根據總體規劃,烈士陵園由原來的35畝陵園核心區擴展到350畝,將分散在全縣50處(有三處就地保護)的17225名烈士散葬墓遷移至烈士陵園,整個陵園將安葬25000余名英烈。

  雖然陵園正在修建,但記者依然能感受到陵園內的莊嚴肅立,氣宇軒昂。拾級而上,可見茶圃甬道,綠草如茵,百花綻放。穿過韆鞦大道,來到陵園的核心區域──英勇烈士墓碑。

  站在聳立藍天的烈士墓碑前,能感覺到當年紅軍精神的再現……

  隨後,記者來到無名烈士紀念園。映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白色烈士墓群,氣勢磅薄,深感震撼。一座座無名的墓碑,承載了多少不能忘卻的紀念。站在墓群前,紅軍將士奔赴硝煙瀰漫的戰場,衝鋒陷陣的景象浮現腦海,多麼悲壯,多麼壯烈。

  據烈士陵園管理局副局長杜紅軍介紹,他的祖父是參加紅軍犧牲的革命烈士,“杜紅軍”這個名字也有紀念祖父的意思。“之後我也去部隊當了八年兵,當兵回來,本來可以分到縣城,但基於這種紅軍情結,我選擇留在烈士陵園工作,也算是繼承祖父過去沒有完成的心願。”杜紅軍在陵園工作快十年了,正是這種身臨其境的革命精神激勵他留在烈士陵園做管理工作,大傢伙都笑他是是小紅軍管老紅軍。

  在烈士陵園裏,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正在清掃着臺階上的樹葉、垃圾,然後放進垃圾箱裏。老人已經在這裡打掃陵園12年了。他叫王建剛,已是一頭華發。“1933年,紅軍入川來到通江後,我父親參加了童子團,為紅軍放過哨、送過信,紅軍撤離時,因為父親年齡小,便留在了本地。”王建剛回憶父親時,臉上洋溢着驕傲。

  在通江縣,每個家庭曾經都有一個人參加過紅軍,要麼是在前線作戰,要麼在醫院、兵工廠、擔架隊做工人。通江縣委宣傳部部長趙邦秀告訴記者,“我的外祖父也曾在紅軍織布廠當染匠。可以這麼説,現在的通江人個個都是紅軍的後代。”

  據趙邦秀介紹,修建烈士陵園的目的主要是打造革命傳統教育示範基地。“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解放了,特別是對於年輕人,沒有經歷戰爭的磨練,理想和信念都不如當年的熱血青年。烈士陵園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有義務發揮愛國教育作用,也有責任傳承革命精神。”(完)

熱詞:

  • 紅軍烈士陵園
  • 1933年
  • 紅軍入川
  • 紅軍精神
  • 憑吊
  • 杜紅軍
  • 革命精神
  • 示範基地
  • 川陜革命根據地
  • 就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