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兩岸三地“昆迷”:校園是崑曲傳承的“種子”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9日 1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郴州4月29日電 題:兩岸三地“昆迷”:校園是崑曲傳承的“種子”

  中新社記者 劉柱

  29日,來自兩岸三地的崑曲專家、學者、“昆迷”們相約湖南郴州,參加“海峽兩岸崑曲交流展演活動專家研討會”。

  “我教過的一名初中學生2011年考上了中國戲曲學院!”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中學語文老師鄧仁剛很自豪地告訴中新社記者。

  “昆迷”鄧仁剛在會上沒有得到發言的機會,會後忙着向專家、學者討教如何在校園更好的傳授崑曲藝術知識。

  “崑曲藝術中包含了大量的古典詩詞,在課堂上中我經常播放崑曲的影像來幫助學生理解。”鄧仁剛説,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很受學生的喜歡,“既學會了知識,又傳播了崑曲藝術,還培養了他們的興趣愛好。”

  吳昊是鄧仁剛最得意的學生。鄧説,這名學生在他的影響下考上了中國戲曲學院,“課後經常看見她模倣崑曲腔調誦讀詩詞,就覺得她將來肯定有‘戲’。”

  “崑曲應該納入大學教學。”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張麗珍認為,大學生有比較紮實的文學功底,“更容易理解崑曲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張麗珍介紹,她所教授的《崑曲清唱選》讓大學生在平時學習基本的理論、欣賞的基礎、簡單的學唱,“再邀請內地專業的演員來校現場演示,在近距離交流中讓大學生體驗崑曲的藝術之美,這是傳承崑曲的一種最佳結合方式。”

  “昆劇團要主動聯絡大學,多把這種藝術送進校園裏。”張麗珍的建議還有另一層深意,“這不僅會培養一批有文化素養的高水平觀眾,將來他們對崑曲的提升、再發展都有鞭策作用,甚至會成為以後崑曲的研究者、創造者。”

  在崑曲編劇老藝術家余懋盛的眼裏,這門古來的藝術應該從娃娃抓起,“繼承和發揚崑曲有老一輩藝術家的功勞,但最終還要靠年輕人撐起大旗。”

  26日至29日,台北昆劇團與湖南等8家昆劇院團聯袂登臺獻藝的演員中,“80後”、“90後”成了“臺柱子”,這種變化讓余懋盛很是欣慰。但他認為,“校園是崑曲傳承的‘種子’,應該在校園裏更廣泛的普及。”

  “崑曲進校園,播下藝術的種子,一定要更積極地去做。”祖籍寧波、年逾60的台北昆劇團團長應平書就是一顆從校園裏走出來的崑曲“種子”。“在大學裏學過崑曲,20年後又從事了崑曲藝術表演。”帶着眼鏡、留着短髮的她溫爾一笑,用簡短的一句話詮釋了“種子”的意涵。(完)

熱詞:

  • 種子
  • 崑曲藝術
  • 兩岸三地
  • 昆迷
  • 80後
  • 昆劇團
  • 崑曲清唱選
  • 戲曲學院
  • 演員
  •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