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兩岸藝術家談崑曲傳承:大眾化、市場化是出路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9日 13: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郴州4月28日電 題:兩岸藝術家談崑曲傳承:走大眾化、市場化是出路

  中新社記者 劉柱

  台北昆劇團團長應平書27日晚間在《琵琶記 南浦》中扮演趙五娘,以抑揚頓挫的唱腔、優美的身段,博得場下“昆迷”們的陣陣掌聲和叫好聲。

  這位來自台灣的藝術家應邀在湖南參演“相約郴州──海峽兩岸崑曲交流展演”。26日至29日,台北昆劇團與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南等地8家昆劇院團聯袂登臺獻藝。

  “在大學裏學過崑曲,20年後又從事了崑曲藝術表演。”帶眼鏡留短髮、祖籍寧波的應平書2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觀眾的熱情是她重回崑曲表演的最大動力。“每次有表演,台下都擠滿了觀眾,臺上自然就有表演欲。”

  應平書説,1992年大陸專業崑曲團首次赴臺演出,這門古老的藝術在台灣的戲迷中引起極大震撼,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青年人和學生成為“昆迷”,繼而成為業餘演員。

  在她的眼中,大陸專業劇團的老師赴臺進行崑曲教學和推廣,是推動台灣崑曲繼承與發展的因素之一,兩岸交流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這門藝術的繼承與發展,離不開觀眾。”應平書説,崑曲藝術課程在台灣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生中廣為推廣,他們自然而然就成為最好的崑曲觀眾,“因為熟悉,所以熱愛”。

  “台灣有最好的觀眾,大陸有最好的戲劇。”湖南省昆劇團老藝術家余懋盛這樣形象地描述兩岸崑曲發展的現狀。他説,大陸在上世紀80年代採取種種措施拯救快消亡的崑曲後,崑曲得以繼續沿傳至今。

  在幾天的展演中,記者發現臺上的年輕演員成為崑曲表演的“臺柱子”。“全國的專業昆劇院都走上了老、中、青、小的培養模式。”余懋盛説,大批的“80後”、“90後”走上了舞臺,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湖南省昆劇團今年就招了一批10至12歲的小演員。”

  但他認為,國家的資金投入、人才梯隊建設還是不夠。“最主要的還是要有觀眾的捧場,培養觀眾是關鍵。”他説,“沒有了觀眾,最好的崑曲也沒人看了,藝術氛圍就淡了,誰還願意做崑曲演員呢?”

  觀眾如何來?兩位藝術家表示崑曲藝術要走大眾化和市場化道路。

  余懋盛表示,大陸要學習台灣,將崑曲藝術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在大中小學推廣,“將來他們就是最好、最廣泛的觀眾。”

  “劇團與景區聯合推廣經典劇目,劇團在獲得收益後有了繼續發展壯大的經費。”應平書認為,這是一種好的方式,還可以在觀眾中埋下一顆種子,讓觀眾知道劇種的存在。(完)

熱詞:

  • 藝術家
  • 崑曲藝術
  • 景區聯合
  • 崑曲演員
  • 兩岸交流
  • 昆劇團
  • 80後
  • 昆迷
  • 大眾化
  • 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