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以分紅當片酬”贏的不僅是票房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9日 1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以分紅當片酬”贏的不僅是票房

  作者:何勇海

  本月24日,電影《匹夫》在國內公映,黃曉明的頭銜除主演外還有“投資人”。而剛開機的喜劇片《虎烈拉》,張涵予、劉燁和黃渤三位主演都“分文不取”,轉而以片酬入股的方式成為“老闆”,等著拿票房分紅。可以預計,如果這兩部影片取得成功,將來會有更多大腕演員不拿片酬而變成投資人,中國電影一種全新的投資模式正在興起。

  顯而易見,這種大腕變“股東”、不拿片酬賺分紅的電影投資模式,是一種自主盈利模式。比起單純的給演員發放片酬來,它要進步得多、健康得多。因為影視作品再怎麼特殊,仍是一種市場化的産品,演員的片酬也應與市場挂鉤,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演員拿走“天價片酬”,卻可以對票房不管不顧。説實話,只拿片酬不管票房,本身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市場行為。

  而“以分紅當片酬”的投資模式,則可以實現多贏。

  一方面,可使演員的片酬回歸理性,降低影視製作成本和風險。今年以來,針對演員片酬畸高的質疑聲此起彼伏,據報道,現在90%的劇組都是將七成投資給了演員,演員成影視投資的“吃錢機器”,製作方只能拼命壓縮其他成本,影視質量也就得不到保證,放到市場上風險特別大,甚至出現了某影視公司董事長因投資失敗自殺的悲劇。而演員“以分紅當片酬”,不再只是影視投資的“吃錢機器”,製作方便可以把更多的錢用在“刀刃”上,比如放到劇本上、製作上等等,令影視行業良性發展,風險減小。

  另一方面,可充分調動演員的積極性,使影視作品質量有保證。與以往拿了片酬就走人不同,演員以片酬入股的方式投資,其收入和票房等直接挂鉤,便會與其他投資人壓力共受、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大家共進退,從而更加負責和敬業。要知道,只有作品賣得好,演員才能拿到豐厚的回報,豈有不認真拍戲,“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之理?按照經濟學、金融學的“權責對等”原則,演員有高收益,也應該有高風險;有風險,才有共克風險的意識,才能推動影視作品的質量得以提升。

  因此可以説,“以分紅當片酬”會減少爛片、爛劇産生,推動我國影視業健康發展。有專家指出,最近兩年,我國影視投資並不缺錢,不少熱錢涌入此市場,但結果卻是爛片、爛劇成堆,很大原因在於,一些外行投資人完全不顧或不懂影視市場的規則,隨意干涉創作。如果演員、導演等主創人員,拿片酬入股作投資,和票房共存亡,可最大限度地保證作品本身少受或不受對影視行業不熟悉的投資人的影響,從而儘量保證作品質量。當影視人普遍放棄“死工資”,普遍學會自己操控自己的行業,我國影視業便可能達到量與質齊飛。

  據説,相對中國明星“初試牛刀”,好萊塢很多演員已有規範成型的“以分紅當片酬”模式。國內也有成功先例,在不少豪華巨制虧得一塌糊塗時,總投資不足1500萬元的《失戀33天》國內票房高達3.6億元,當初由於投資不足,以“分紅當片酬”方式出演該片的文章賺了千萬元分紅。但願有更多演員樹立藝術自信,自我加壓,也採取這種“不愛片酬愛分紅”的模式來參與影視製作,向作品要票房、要口碑,而不僅僅是伸手向投資人要片酬。

熱詞:

  • 票房
  • 分紅
  • 投資人
  • 以分紅當片酬
  • 初試牛刀
  • 吃錢機器
  • 股東
  • 老闆
  • 匹夫
  • 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