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藍帽”替代監管,轉讓“批號”賺錢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8日 17: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9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劉青的手上還有一個批號,他估計出手後至少回收80萬元現金。

  這個批號他拿到手的價格接近60萬,劉青打算凈賺20萬。30%的利潤,對於他來説不算太低,因為他真正付出的本金只有5000元左右──這是保健食品從試驗階段到最終拿到批號的“正規支出”。

  劉青泡在保健食品審批仲介這一行當,已有10個年頭了,他的關係網已經足夠豐實,幫一些保健食品的投資商和藥廠拿批號,已經越來越順當。

  缺乏監管

  “保健食品亂象根源就是缺乏監管,也就是市場沒有正規的遊戲規則。”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品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説。

  從中華鱉精事件開始,再到三株口服液、核酸風波等,中國保健行業的消費剛性和風險與日俱增。經過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規模的草根野蠻生長,如今信譽危機接連不斷,行業經歷了一波過山車行情。在此背後,對國家推行的“藍帽”審批制度和保健食品安全底線的反思也許更能引人深究。

  有保健行業相關人士介紹,保健食品從申報到取得中國保健食品監管“藍帽”標誌,要經歷準備申報材料、樣品生産、試製現場核查、樣品送檢和專家審評“五階段”。然而,調查發現,目前國內不少打著正規軍旗號的保健品存在低價貼牌生産的現象。廣東省保健協會秘書長張咏稱,“國內保健食品OEM行業還存在疏漏的監管空白地帶”。“個別小廠從大廠借來批准文號,套用、偽造甚至更改批號,為産品資格套上‘合法外衣’大做文章,成為保健品市場亂象難以根治的一個‘毒瘤’”。

  “有的企業申請了五六十個保健食品批准文號,但他們自己並不生産,而是將這些批准文號租賃給多家山寨廠使用,每年收取8萬~10萬不等的轉讓費。”張咏表示,這種做法相當普遍,部分保健食品企業甚至還主要靠這個賺錢。

  接軌進口食品管理

  在保健食品的審批上,據《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保健食品檢驗與評價技術規範》多部法規,申請人需要給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的第三方檢驗機構提供翔實的資料,並且要向認定的檢驗機構提供産品研發報告。

  此前據媒體披露,保健食品的審批存在一些仲介機構,成為某些大牌進口保健食品的“保護傘”。從樣品生産到機構檢測,再到申報材料、試製現場核查,直至最後的專家評審,通過仲介的“公關手段”為這些冒名品牌取得合法資質。

  很多專家望我國保健食品能“徹底革命”,參考國外管理模式,接軌進口食品管理。國務院5月份即將出臺的《保健食品管理條例》成為行業的希望。

  保健品行業在經歷了多年的“野蠻增長”之後,即將面臨“緊箍咒”的約束。政策人士分析認為,《條例》的出臺,對於保健食品網絡銷售的門檻可能要提高,將借鑒網絡售藥的模式,採取網絡銷售許可證制度,從源頭上加強監管。

熱詞:

  • 批號
  • 條例
  • 保健食品管理辦法
  • 緊箍咒
  • 批准文號
  • 保健食品檢驗與評價技術規範
  • 保健食品管理條例
  • 保健品市場
  • 亂象
  • 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