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做強本土金融體系(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7日 2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陸磊。

  陸磊

  “人有我多謂之大,人無我有謂之強”。從這一評判角度出發,廣東無疑是金融大省;同樣可以確信的是,廣東初步達到金融強省的建設願景,但離金融強省還有相當差距。約束上述願景實現的最大障礙是本土金融體系的薄弱性。筆者認為,廣東建設金融強省的第一要務是在結構上逐步擴大本土金融體系佔比,以此推動機構和市場在全國範圍內達到“人無我有”狀態。

  從資金運用走向資金來源

  人無我有,説易行難。關鍵是我們通過怎樣的地方金融體系建設實現自身壯大,這就需要突破傳統金融運行思維融資,即資金運用的第一性,回歸資金來源的第一性,即金融機構的根本目的不是滿足社會融資需求,而是滿足資金供給者保值增值需要,恰如中共十七大報告所述:給百姓以“財産性收入”。

  一是僵化、非競爭性的金融體系格局使增量改革成為某種可能。我們可以觀察到,一方面是持續一年的負實際利率,導致居民在缺乏競爭性投融資渠道下繳交“通脹稅”;另一方面,各類高風險民間融資大行其道,從不動産到貴金屬、從農産品到藝術品投資均呈現熱潮。

  二是廣東産業轉型升級應通過金融紐帶惠及百姓。轉型升級意味著實體經濟通過技術創新將獲得更高回報,在全國性金融機構主要追逐大項目和壟斷行業的背景下,已經管理約1萬億資産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地方性金融組織可以通過對實體經濟投入實現對資金來源者提供更高回報。

  從傳統金融走向現代金融

  從更為全局的視角看,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存在三條各具特色的拉動力,分別來源於産出居前三位的省份。山東的重化工業化和工作母機構建體現了産業拉動;江蘇的應用性高端技術研發體現了技術拉動;廣東的改革開放排頭兵體現了體制拉動,這與現代金融所要求的高度市場化要求是相適應的。

  一是本土金融市場的發展。這要求我們從加快産權流動、從機器設備等有形資産到知識産權等無形資産交易演進,從所有權到各類收益權演進,從理財産品到地方準債券市場演進,這將探索出他人未走之路,也將為中國整體金融改革創新奠定基礎。

  二是準金融組織體系建設。這要求我們在風險管控框架內,吸收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産業金融優勢,構建只貸不存、只投不存的市場化機構體系。由於不吸收存款,則更多地接受地方性法規調節,我們需要建立“寬進嚴控”的市場化遊戲規則,避免欺詐和金融風潮的發生。

  從封閉金融走向開放金融

  貨幣和資本因其流動成本遠低於勞動力和不動産,天然地帶有全球性質,而廣東作為中國開放前沿天然地承擔著貨幣資本國際化職能。根據人民幣貿易結算額從2009年的35.9億元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2.08萬億元可以預期,隨著粵資對外輸出和人民幣國際化,廣東唯一不可能為其他區域替代的戰略競爭重點是開放金融。或許,隨著橫琴和前海離岸金融市場的開發進程,RQFII(持有人民幣的外資機構投資者)和境外股權ETF將成為打通廣東金融市場和香港乃至歐美資本市場的重要載體,而此時,廣東亦將可望從國家的金融強省羽化為世界級金融交易重點區域。

  (作者係廣東金融學院代院長)

熱詞:

  • 金融體系
  • 理財産品
  • 重化工業化
  • 金融風潮
  • 金融改革
  • 金融組織
  • 金融運行
  • 體系建設
  • 金融交易
  • 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