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國學與教學:熟讀《弟子規》 莫忘"唐詩三百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7日 03: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唐詩所具備的藝術美感可以塑造現代人高雅純潔的思想境界

  在應試教育操作過度的今天,一些學校意識到道德建設的不可或缺,而中國傳統啟蒙文化中已經有了道德建設的構件,順手拿來很好用,其中最好用的當然是《弟子規》,雖然其中有封建糟粕,但基本上還是可以作為中小學生課外道德教材的。

  德育要“盡善盡美”

  不過,筆者認為,我們如今的國學道德教育,似乎都集中在“善”的方面,而對於“美”的方面,似乎比較忽視。殊不知,真正的有內涵的“善”,是離不開“美”的,沒有“美”的“善”,是缺乏高度的“善”,是缺乏深度的“善”。所以孔夫子説要“盡善盡美”。《弟子規》一類的教材在“善”方面有較大的教育意義,但在美這個內涵上,應該是缺乏一定高度的。那麼用什麼來補充“美”的欠缺呢?孔子認為用《詩經》,誠然,《詩經》在塑造美好人格,秉持善良人性上面有很好的作用,但鋻於其語句其用詞與今天相隔兩千多年,學生在接受方面有較大難度,那麼,我們不妨用另一種“詩三百”來替代,也就是“唐詩三百首”,因為唐詩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

  為什麼要用唐朝詩歌呢?因為,唐朝詩歌具有歷朝詩歌所不具備的優點,大唐氣像是中國文化品質裏面一種不可取代的大氣魄的美,例如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李頎的“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都是盛唐氣象,如果做人有盛唐氣象,那麼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自然也有盛唐氣象,這種氣象不是讀《弟子規》能讀出來的。沒有美感的德育,只是一種培養聽話的羔羊的德育。

  詩可以“興觀群怨”

  同時,大唐有具備其他朝代詩歌難以取代的渾然美,空靈美,例如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韋應物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山水都有一種色彩美,音律美,空靈美,讀這樣詩句的人,自然也會熏染唐朝山水的淡定悠閒,有利於在功利心日益嚴重的現代社會凈化自己,緩衝緊張情緒。有了美感的德育,才是一種有韻味有風度的德育。

  孔子説過,詩可以“興觀群怨”,可激發理想,可以以此觀察社會,可和群體交流,可抒發心中埋怨,孔子説的是《詩經》的功能,但唐詩也具備這些功能。例如讀杜甫“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可激發對祖國形勢的關心;讀白居易《長恨歌》,可以以此觀察唐朝的社會走勢,並且在以後的社會觀察中也有了感性基礎,也就是説,既可以這樣觀照唐朝,也可以這樣觀照今天;讀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可以知道怎樣和朋友相處;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可以知道怎樣釋放心中的鬱悶情懷。而這些功能,在純道德教本中是沒有的。

  如果讀《弟子規》,遵循書中的某些規範,卻在社會上遭遇失敗,例如錢文忠先生就擔心完全按《弟子規》行事,在社會上不免吃虧。而有了優美唐詩作為內容的德育則不然,以後哪怕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可以自己進行情緒上的調節。

  傳統德育教材給你的是規範,而唐詩之類的傳統教育,教給你的是美感,有美感有文學感有韻律感的德育才是魚水交融,相得益彰。(文/湖南漣源七中 梁旭輝老師)

熱詞:

  • 弟子規
  • 唐詩三百首
  • 國學
  • 教學
  • 詩經
  • 興觀群怨
  • 熟讀
  • 盛唐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