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你是孔融會如何”後少了個“為什麼”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4日 03: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中,上海一名小學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題目時稱“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該名學生表示,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才這樣寫答案,並堅信沒有答錯。網友認為,“言之有理”就算對,説出自己的心裏話更不能算錯。(4月18日東方網)

  這事引起熱議,而觀點也不儘然是完全一邊倒,有大部分網友認為老師判錯了,但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小學語文課和德育無法脫節,這些觀點都有道理,但都失之於片面。現實往往是複雜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具體到此事,其實也是一樣。

  首先,坦白説,在這個問題上,就算有的老師想打勾,恐怕也會很為難。如果對“孔融不會讓”打勾的話,那麼回答“孔融會讓”的同學,是不是就要被打叉?如果也打勾的話,那麼這題目就沒有什麼意義,完全相反的答案得到相同的“判決”,還能叫考試嗎?學生們也不免要糊塗了。因而,這個問題也不能簡單歸為“孩子説實話被判錯”,是打擊孩子的誠實,於社會誠信建設無益的方面上;進而,説老師判錯了,雖然很有道理,但也同樣失之於簡單。

  其次,説語文課無法和德育脫節的網友也有道理,道德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會規範,每個人都會經常、甚至不停地面臨道德“拷問”,孩子也不例外,並且,對於小孩子顯然也應該從小灌輸一些好的道德觀念,這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正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不少文章總免不了要觸及道德這個命題,既是如此,完全將語文和德育撇清是不現實的。

  還有,可謂更重要的。王小波説過:“對一位知識分子來説,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這話不只針對知識分子,打個折,在一定程度上其實也適用我們每個人。換言之,就是在某種意義上,對於一個人思維能力的要求並不亞於道德水平,因為在對一件事的道德判斷上,是需要思維能力來分析下結論的。就像這名學生説不會讓,是因為孔融才4歲,那麼這就不是“不道德”,不論對錯,都是在對事實進行判斷,是在“思維”,但一個簡單的叉,反而讓孩子覺得委屈,既沒起到相應的德育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

  因而,這事的問題在於題目不合理,這樣的題目,既不是知識方面的測驗,也談不上是道德上的教育,再往深處追問,指向的還是教育體制問題,太過呆板,沒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試想,如果在題目“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後面,再加個“並回答為什麼”,並根據學生的“論證”打分,那麼是不是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並且效果更理想?毛忠斌

熱詞:

  • 德育
  • 思維
  • 題目
  • 老師
  • 思維能力
  • 拷問
  • 判決
  • 考試
  • 小學一年級語文
  • 小學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