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質疑也是公民的一種能力訓練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1日 02: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日報聲音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導讀:今年,青島市政府啟動了耗資40億元的“增綠行動”,要將這一海濱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第一個月便種下了180萬棵樹。質疑種樹工程的市民,有人謾罵有人撒氣,抱怨面子工程勞民傷財,稱新任市長是“種樹狂人”。然而青島80後姑娘潘琦,卻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在施工現場調查樹的成本,致電政府追問種樹方案的決策過程,用合法的手段溫和地質疑著政府決策(4月18日《中國青年報》)

  理性的質疑不需要憤怒與敵意

  鄧為

  對“增綠行動”這樣耗資巨大的工程項目,雖然確有增綠、環保之優點,但也有形象工程、鋪張浪費之虞,更何況這樣的工程決策並未徵求市民的意見。其優劣利弊也未經充分的公平博弈以及“增綠行動”諸如毀壞草坪、影響風景等缺陷,都是造成這次聲勢浩大的種樹工程背後,市民抱怨、不滿甚至謾罵的主要原因和注解。

  當然,用憤怒、抱怨之類來表達不滿和質疑,儼然是當下大多數市民面對重要公共事件時的慣常思維和行為方式。這樣的坊間輿論,雖有尖銳和應者雲集的洶湧,但難免失之理性,被偏見挾持。實際上,如果任何質疑都這麼氣勢洶洶,對於質疑者和應答者來講,劍拔弩張的結果會使理性被虛擲,這樣的方式和態度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質疑是公民的權利,這一點毋庸質疑,但質疑也應有邊界,即接受規則或程序約束,也只有這樣,質疑才能更文明和更有尊嚴。而要做到這一點,溫和理性就不可或缺,並必須貫穿始終。從這個意義上講,青島80後姑娘潘琦的溫和質疑顯然更值得褒揚與稱道。

  潘琦的質疑方式,不是對不能接受現象的大聲呵斥,也並非自我感覺真理在握的當頭棒喝,更不是面對失望與遺憾的怒髮沖冠,而是採取一種理性、溫和、平等的態度,去求證、去質疑、去維權。比如,對待踢皮球式的政府電話,雖然問題沒有進展,但她總不忘説“好的,謝謝”這四個字;表達意見之初,便查閱有關資料,確認過程和權利的合法與合理性等等。

  這樣的質疑方式,因為不再咄咄逼人,不再裹挾著憤怒和敵意,一方面可以使政府更易接受,建立起有效和可靠的互信,而不是互推責任的躲避;另一方面則可以喚起更多的公民精神,讓更多人的公民意識得到培育與成長。正如在潘琦之後,有更多的青島年輕人行動起來,拍照調查,詳細核實。

  溫和質疑,有態度才有力量。“你想要怎樣的世界,就先改變怎樣的自己”,這是另一個溫和質疑者王赫在微博上寫下的話。改變自己,便是行使自己的權利。有這樣的態度、有切實的行動,才會讓公民社會的成長不再那麼艱難逶迤,不再讓公民精神深度睡眠,難以醒來。而溫和地質疑,則是行使自己權利的最好選擇。因為溫和,質疑不再是憤怒的宣泄;因為溫和,質疑就會成為規則下的訴求,而不是可怕的構陷;因為溫和,公民和政府對話的平等與公平,便會少了些猜忌和冷漠,求同存異便有了基礎。

  儘管潘琦溫和質疑目前還沒有更進一步的結果,但其被廣大網民支持和聲援的舉動,無疑是溫和質疑得以繼續前行的不竭動力。有關政府部門應該抱著客觀和善意的態度,回應質疑與訴求。如此,才能使溫和質疑的公民精神得到持續哺育,也才能使公眾與政府之間的斷裂與失衡得到修補與彌合。

熱詞:

  • 公民精神
  • 潘琦
  • 能力訓練
  • 公民社會
  • 種樹
  • 80後
  • 公民意識
  • 中國青年報
  • 工程決策
  • 森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