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註冊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大佬之殤 困局待解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6日 22: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手機看視頻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觀察了近幾年發生的事之後,很多高手都不願意再發陽光私募了,一是成本高,二是被置於陽光之下,很容易出事。我那幫已經發了陽光産品的哥們現在也心生退意,甚至有移民的想法。”一位業內人士説,“在券商大創新的背景下,陽光私募被邊緣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另外,國內經濟前景撲朔迷離,股票也越來越不好炒。”

  大佬們的悲情一幕究竟由什麼主導?首先可能還是人的因素。一位觀察人士認為,業內很多私募做投資時,只有一個思維,要麼是牛市,要麼是熊市,而且牛熊思維很難轉換。這種單一思維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凈值上不去。

  著名的投資人林園喜歡滿倉操作,而且也毫不避諱地在各種場合宣揚他的操作思路。他宣稱20年始終堅持滿倉操作,“因為,我們追求的是一種複利,是一種滾雪球式的複合增長。”2008年,林園高喊着“死了都不賣”的聲音還未消退,林園1、2、3期信託産品凈值卻跌去大半,損失慘重。最近一段時間,隨着市場反彈,林園旗下産品凈值略有回升,但2007年9月成立的林園2、3期産品最新凈值仍未能回到100元上方。其實,但斌也是如此。

  除了一些投資負責人的投資理念偏頗外,陽光私募的研究力量偏弱也是一個原因。據了解,20億以上規模的陽光私募中,投研人員大多只有7、8人,而且這些研究員都很年輕,從業經驗普遍只有2、3年。資深私募田榮華曾説,私募基金人才的積累並不容易。中國的私募基金仍處於萌芽階段,是很脆弱的一個行業。

  一位資深的私募人士表示,每個出來做私募基金的大佬,心裏都有自己的一個小小的規劃,但不可能是一個很長遠、很大的規劃,因為私募的特點決定它不可能有公募般的規模,它也難以容納太多、太強的人才。這些大佬可能在其他的投資單位裏面積累了比較長的投資閱歷、投資經驗和投資方法,出來找幾位志趣相投的朋友,搭建一個平臺,做的事情也能互相補充。産品若能相對穩定,就會經營得長一點;如果做得不好,就會像國外對衝基金一樣,喧囂一陣後就銷聲匿跡了。“這些人也不缺錢,出來做基金或許就是找件事情做做而已,抑或是為了實現某種想法,不能實現也不是什麼大事。”這位私募人士説。

  其實,趙丹陽們遠赴海外遲遲不歸,還存在制度上的原因。目前的理財市場是群雄搶食的市場,銀行盯着,基金看著,券商瞧着,而這三個群體目前都各有體制上的優勢。但私募不但沒有制度優勢,甚至還被置於一個灰色地帶。之前,陽光私募依附信託公司生存,在信託證券賬戶停開之後,私募陽光化的成本大增,而且還可能要冒着類似於“非法經營”、“非法集資”等法律風險,關於對私募“原罪”的討伐似乎也從未中斷過。

  “在觀察了近幾年發生的事之後,很多高手都不願意再發陽光私募了,一是成本高,二是被置於陽光之下,很容易出事。我那幫已經發了陽光産品的哥們現在也心生退意,甚至有移民的想法。”一位業內人士説,“在券商大創新的背景下,陽光私募被邊緣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另外,國內經濟前景撲朔迷離,股票也越來越不好炒。”

責任編輯:魏新民

熱詞:

  • 理財市場
  • 林園
  • 私募基金
  • 凈值
  • 非法經營
  • 非法集資
  • 原罪
  • 牛熊
  • 券商
  • 心生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