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雲南師宗民族民間表演隊走市場 創文化致富路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5日 12: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雲南師宗縣龍慶鄉故鄉情表演隊在表演壯族舞蹈《漂布》袁慧鵬攝

圖為師宗縣民族民間表演隊在表演《舂米》袁慧鵬攝

  中新網昆明4月13日電(楊華偉袁慧鵬)近年來,隨著雲南民族表演民間團體的不斷發展,已逐步成為了雲南文化産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共雲南師宗縣宣傳部13日向記者透露,該縣目前有民族民間表演隊伍50多支,參與從業人員1000余人,年均演出2000多場次,僅在2011年創收就超過一千萬元人民幣。

  曲靖市文化局局長紀愛華認為民族民間表演隊的興起得益於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當農村生活水平提高後,農民們有實力來消費文化産品,促使農村文化設施和人才隊伍的建設,從而形成較強的農村文化産業。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師宗縣世居彝、壯、苗、瑤等少數民族6萬餘人,佔全縣人口的五分之一。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還相對完整的保留著其特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之説。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催生了一批優秀的民族民間表演隊伍,不論是壯族的“三月三”還是苗族的“踩花山”,表演隊的演出都給四面八方的遊客留下來深刻的印象,成為了當地旅遊文化的精品。

  梅甲方是最早參加表演隊的成員之一,他回憶説,1986年剛剛組隊的時候,村裏幾個能歌善舞的好手聚集到一起,拿著一台錄音機和幾樣簡單的道具就到各個村寨演出,一場演出也就賺個幾十塊錢。但能走鄉串寨的演出,大家心裏都很高興。後來,隨著隊伍的擴大,梅甲方註冊成立了師宗縣青年藝術團,年演出150余場次,創收40多萬元,演藝隊員人均純收入一萬元以上。

  紀愛華表示:“民族民間表演隊就是不折不扣的下裏巴人。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民族是他們最大的特色。”表演隊以農村市場為根基,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寫身邊的民族,唱身邊的人,舞身邊的事,不僅傳播了精神文明,還大大的豐富業餘文化生活。

  為了加強對民族民間表演隊伍的扶持和引導,曲靖市、縣兩級文化部門還會定期對表演隊進行培訓指導,創造了一批優秀的原生態歌舞,在雲南省組織的活動中多次獲獎。壯族原生態歌舞《打穀子》將農人割稻、打谷等場景融入到舞蹈動作中,整個舞蹈輕快明朗,充滿了豐收的喜悅。而瑤族舞蹈《腰擺》則與狩獵有著密切聯絡,舞蹈時而像雄鷹騰空,時而像猴子攀枝,時而轉身。舞姿粗獷有力,展現陽剛之美。瑤族酒歌《扎丟》還在雲南省酒歌大賽決賽中獲得銅獎。壯族舞蹈《碗舞》在雲南省民族歌舞樂展演賽上獲銅獎。

  目前,師宗縣的民族民間表演隊的演出區域不僅覆蓋昆明、曲靖、紅河等地,還開拓了貴州、廣西等省外市場。(完)

熱詞:

  • 表演隊
  • 1986年
  • 演出
  • 民族民間文化
  • 致富路
  • 師宗縣
  • 文化産業
  • 雲南民族
  • 三月三
  • 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