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治療缺血性腦卒中需選對良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4日 18: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通訊員 程丹丹)據統計,腦血管病尤其是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已經成為國人中老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佔腦血管病的70%以上。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多由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血管狹窄閉塞和斑塊脫落引起,而動脈粥樣硬化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不良生活習慣有關。而頸部頸動脈狹窄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常見原因之一,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重要方法之一。

  李大爺今年58歲,患糖尿病十餘年。10年前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癱瘓,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左側腦梗塞,在當地醫院選用改善腦循環等藥物治療後好轉。但近一年來再次出現間斷發作的右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在北京三博腦科醫院行頸動脈超聲顯示左側頸內動脈硬化斑塊形成,腦血管造影發現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達90%以上,頸動脈隨時可能閉塞。

  據該院神外三病區張永力主任介紹,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會導致大腦半球缺血,而斑塊的脫落則可能導致腦動脈栓塞,發生大面積腦梗塞,嚴重者可導致昏迷、偏癱甚至生命危險。患者是否會發生永久性的腦梗塞(腦壞死)還取決於腦血管的代償情況。有相應血管的缺血症狀如突發對側肢體無力、語言障礙、突然視物不清(黑朦)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TIA)的頸動脈狹窄我們稱之為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當這類患者狹窄程度達到50%以上時,就應該進行積極的外科治療。而李大爺頸部動脈已經狹窄達90%以上,外科手術治療勢在必行。在手術顯微鏡下,張主任為李大爺實行了左側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切除了左側頸內動脈內膜下長達2厘米、硬如石塊的斑塊。術後5天,經復查腦血管造影,狹窄完全消失,腦血流明顯改善。患者恢復滿意,無神經功能障礙,順利出院。

  據張主任介紹,手術過程中要暫時阻斷頸動脈、切開頸動脈,將斑塊切除,然後縫合頸動脈切口。因此,手術的難點,在於要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20分鐘左右)完成徹底切除受累內膜、清除斑塊、縫合頸動脈等手術步驟,以降低缺血並發癥發生的可能性。術中監測腦電圖,升高血壓,改善腦組織供血。此外,手術過程中操作要細緻、精準,縫合嚴密,防止術後斑塊脫落造成新的梗死、頸動脈狹窄閉塞及頸動脈破裂出現頸部血腫等並發癥。

  張主任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屬於預防性手術,創傷小,手術簡單,手術效果明顯。施行手術後,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中風概率。”據國外最權威的數據顯示:症狀性頸動脈狹窄達到70%以上的患者,如不進行手術,兩年內完全性卒中的發生率超過25%,而施行手術後,可降低到10%以下。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在國外已經開展五十餘年,美國和歐洲每年有十幾萬患者因該項手術而獲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經得到國內外廣泛認可,但目前在國內開展不多。希望廣大患者充分認識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臨床作用,對頸動脈狹窄積極治療,防止短暫性腦缺血發展成不可逆的腦梗塞,導致嚴重神經功能障礙甚至死亡,進一步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

熱詞:

  • 缺血性腦卒中
  • 頸動脈狹窄
  • 斑塊形成
  • 術中監測
  • 臨床作用
  • 腦血流
  • 缺血性腦血管病
  • 患者
  • 內膜
  • 對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