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青年報:讓真相跑過謠言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3日 1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有關整治互聯網謠言的話題引起了網民的極大關注。

  3月30日,據媒體報道,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部門關閉了梅州視窗網等16家造謠、傳謠的網站。與此同時,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也宣佈,將暫停微博的評論功能3天,原因是需要清理微博評論中出現的違法信息。

  4月8日,中國互聯網協會發佈《抵制網絡謠言倡議書》,得到新浪、百度、騰訊等多家互聯網企業的積極響應。

  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謠言都有其存在與滋生的土壤。而在互聯網時代,謠言就像一個超級病毒,借助網絡的傳播力,迅速蔓延至世界的各個角落,所帶來的破壞力相當驚人。

  網民也許會記得,曾經有一條關於武俠小説宗師金庸“去世”的消息在微博上瘋傳。正當網友紛紛感慨之際,當事人親自現身,一句“我很淡定”徹底粉碎了這一謠言。因為網上傳言造成現實世界的“搶鹽風波”,更是讓人哭笑不得。

  其實,互聯網自身並不生産謠言,卻無奈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

  在IT業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在互聯網的世界裏,網民享受其帶來的便捷和自由,但並不需要知道對方究竟是誰。但這也反過來降低了造謠者造謠的門檻與成本。一些網民甚至網站管理者,為了追求“眼球效應”,任謠言肆意傳播。原本屬於“街頭巷議”的流言,在網絡上有可能被無限放大。

  隨著社交網站(SNS)和微博等網絡應用的興起,這種效應尤為明顯。來自官方機構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人數已突破5億,其中微博用戶數達2.5億,網民使用率為48.7%。相比傳統網站,來自以“關係”為基礎的這些新興媒體的信息更容易被用戶接受。微博也因此成為謠言擴散的重要陣地。在自媒體時代,當人人都手持“麥克風”發言時,也得當心被他人的“@”忽悠了。

  流言止于智者,也止于真相和公開。但僅僅指望網民自身在海量的信息中去偽存真,這顯然不現實。解鈴還須繫鈴人。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雖然便於謠言的擴散,但同時也有助於真相的傳播。互聯網理應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真相跑過謠言。

  首份全國政務微博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國政務微博開通總數已接近兩萬。其形式也多從以往的各部門“單兵作戰”,轉為具有信息匯聚功能的“發佈廳”形式。以“北京weibo發佈廳”為例,該市近百個政府部門發佈的信息都匯聚在此,以便網民能第一時間獲取最權威的消息。此外,新浪的“微博辟謠”、騰訊的“謠言終結者”以及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等第三方辟謠工具,也將成為網民迅速鑒別信息真偽的幫手。

  推薦理由:

  表面上看,雖然互聯網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在客觀上助長了謠言的生産和傳播,使其成為謠言氾濫的重災區,但事實上,謠言並不可怕,互聯網也並非是洪水猛獸。若硬要將謠言之禍全部歸咎於網絡,未免有失偏頗。要將謠言帶來的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儘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此加大造謠、傳謠者的違法成本;其次,要拓寬權威信息發佈的渠道以及做好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另一方面,作為普通網民,在追求言論自由最大化的同時,還應堅守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的底線。

熱詞:

  • weibo
  • 微博
  • 麥克風
  • 關係
  • 騰訊
  • 抵制網絡謠言倡議書
  • 金庸
  • 用戶數
  • 違法信息
  • S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