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農民對土地的深情厚誼正在淡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18: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清明祭祖,返鄉行程雖短,卻無處不切身感受到,鄂東北老家的鄉親們昔日對土地的那番深情厚誼正在淡去。

  首先,實際在耕面積越來越少。與鄉鎮狹窄公路上越來越多車輛的擁擠形成鮮明反襯的是,過去漫山遍野、令人熟視無睹的油菜花,如今點綴稀疏,盛景不再。許多未耕田地中,一眼便可看出,拋荒久有時日,因為用來維繫水源的田埂早已千瘡百孔。

  其次,新建房屋佔用耕地的問題十分突出。在“村村通公路”的優惠政策下,老家過去的泥濘道路得到了硬化,好走了,但也引來更多人將房屋蓋在道路兩側。過去原本錯落有致的村落,現在連成了一片。由於缺乏規劃和管理,新建房屋不僅佔地面積大,地基浪費現象十分突出,道路排水等問題更是各自為戰、土法上馬,以至於供水和排污問題遠未能提上“議事日程”。這些佔地面積較大的農村房屋,絕大多數建在既有可耕土地之上,而舊宅根本不具備還耕條件。

  第三,農村人口特別是勞動力的“蒸發”現象極其普遍。老家村莊不大,原本30多戶百來口人。然而此番返鄉,從村子這頭走到那頭,居然只碰到三五個人,無一青壯勞力。鄉親們談論最多的,也不是如何種田致富,而是城裏那些事兒。比如,家人務工收入情況、購房、購車等問題。那些依舊呆在鄉下的鄉親中,很多人還在公開盤算何時搬往附近的城鎮。老家全村30多戶,現在完全靠農業生産的不超過五家,相當一部分充其量只能算“半耕戶”——種田僅僅只是為了滿足全家人的日常“口糧”需求。

  毫無疑問,近年來,一些農民富了起來,這從鱗比櫛次的小洋樓便可一目了然,但務工收入仍舊是許多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雖然農民工工資並不高,但相較于老家那一點點種田收入,仍舊具有較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於老家地處丘陵,人均耕地面積極少,無論從技術還是經濟角度看,機械化耕作缺乏可行性。加之,農資價格居高不下,糧食市價雖然看似有所上揚,但處於“粗加工”源頭的農民凈收入並不高,更多鄉親感覺種田餓不死人,但如果“算上人工成本,絕對虧本”。

  曾幾何時,鄉親們對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為了增加耕種面積,那些並不肥沃的山坳,也被鄉親們爭先恐後地開墾出來,那時的村裏可耕面積雖然也不多,但不計入上交積累的開荒土地面積也算喜人。隨著土地收入地位的下降,墾荒的土地重新長滿野草。

  老鄉對土地感情的冷漠,讓我不禁生出三個擔心:一是一直以來我們賴以自信的18億畝耕地紅線,是否含有太多“水分”?二是18億畝耕地與實際耕地之間到底存在多大差距?三是種田到底能夠為農民增加多少利益回報?

  這些問題中,建立能激勵農民種田積極性的利益回報機制,無疑最為關鍵和迫切。農民對土地再有感情也不能當飯吃,要生存就必須擁有必要的利益基礎。激勵並不是單純的提高糧價,而在於設身處地研究惠農興農政策,否則就難免讓好政策被中間環節層層“截流”了。

熱詞:

  • 種田
  • 水分
  • 粗加工
  • 口糧
  • 土地面積
  • 農村房屋
  • 鄉親
  • 油菜花
  • 鄂東北
  • 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