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廣州三年展走出紙本水墨困惑 用木頭石頭重構"山水"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18: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史金淞《就這樣》局部。

  南方日報訊(記者/周豫)今日起至5月20日,第四屆廣州三年展項目展第二回“第三自然:中國再造”和第三回“維度──三個案例的分析”將在廣東美術館舉行。

  此次項目展中,藝術家對中西方在各自文化背景和傳統中形成的對自然的藝術表現進行了“再造”,同時,中國傳統水墨畫如何在新時代文化語境中迸發新的生命力,也成為了他們關心的話題。

  對於此次“第三自然:中國再造”這一項目展的主題,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認為:“這次的藝術作品‘第三自然’很單純,也只有兩個字關鍵字──‘山水’。只是這些山水是一種現實的‘田園’,藝術家所表現的山水不是用文人畫的方式表達的可觀、可詩、可遊、可居的傳統山水,而是一個當代藝術家面對生存現實所做的思考。”在他看來,現代人太渴望擁有一個可以安住的家園,而裏面充滿了“詩性”的想象。“藝術家們用木頭、石頭等材料在廣東美術館重構了一個家園,而這些都是中國人自身的觀點、情感的寄託,所以稱作‘中國再造’。”羅一平説。

  策展人高嶺希望能夠通過這次新的藝術主張和創作理念重新調適人和自然的關係,“這種關係既不是西方風景畫中人已經被風景化了,人成了點綴,也不像中國山水畫中的山水被高度擬人化了,山水成了人的智力遊戲,而是人與自然共在同構、雙向化合的協作關係。”

  當代水墨越來越多地成為藝術界關注的話題。由於水墨畫賴以生存的書寫程式和審美規範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加之筆墨語言和媒介的局限性,導致中國畫自身很難開展全新的藝術實踐。而在西方現代藝術的衝擊下,傳統水墨畫“窮途末路”論曾激起了中國畫壇的大震蕩。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當代文化精神並將它還原到作品當中去?”這是本屆項目展邀請的3位藝術家共同思考的問題。對此,羅一平表示,“實驗水墨彰顯了墨塊的張力,以此來表現21世紀以來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但傳統水墨最本質的呈現卻應該是‘如何回到寧靜’。”

  作為展出的3位藝術家之一,左正堯並不認為中國畫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實際上,中國的水墨語言即‘文化身份’在國際上還是可以使用的,但除了紙本水墨可以代表東方精神之外,還有瓷器等其他媒介。”另外兩位藝術家劉慶和、武藝也認為:“我們不僅僅局限于紙本水墨的創作,還涉及到陶瓷、裝置等藝術門類,以各自心中自有的高度進行創作。”

熱詞:

  • 藝術家
  • 紙本
  • 筆墨語言
  • 木頭
  • 廣東美術館
  • 實驗水墨
  • 窮途末路
  • 詩性
  • 中國傳統水墨畫
  • 中國畫